微信掃碼分享

      《藥征》原文在線閱讀

      0小百 分享 時(shí)間:

      藥征

        自序

        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藥,共醫(yī)事。由是觀之,藥毒也,而病毒也,藥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而考本草,有毒者有焉,無毒者有焉,為養(yǎng)者有之,不養(yǎng)者有之。于是人大惑焉,世遠(yuǎn)人泯經(jīng)毀,雖欲正之,末由也已,今之所賴也,天地人耳。夫有天地,則有萬物焉,有萬物,則有毒之能也,有人則病與不而有焉,是古今之所同也。從其所同,而正其所異也,孰乎不可正哉!扁鵲之法,以試其方也,藥之瞑眩,厥疾乃瘳,若其養(yǎng)與不養(yǎng)邪,本草之云,終無其驗(yàn)焉。故從事于扁鵲之法,以試其方,四十年于茲,以量之多少,知其所主治也。視病所在,知其所旁治也。參互而考之,以知其征,于是始之所惑也,粲然明矣。凡攻疾之具,則藥皆毒,而疾醫(yī)之司也。養(yǎng)精之備,則辨有毒無毒,而食醫(yī)之職也。食者常也,疾者變也,吾黨之小子,常之與變,不可混而為一矣。而本草也,混而一之,乃所以不可取也。不可取乎,則其方也。規(guī)矩準(zhǔn)繩,是故扁鵲之法,以試其方之功,而審其藥之所主治也。次舉其考之征,以實(shí)其所主治也。次之以方之無征者,參互而考次之,以古今誤其藥功者,引古馴而辨之,次舉其品物,以辨真?zhèn)危弧端幷鳌芬病*q之一物也,異其用,則異其功,是以養(yǎng)其生者,隨其所好惡;攻其疾者,不避其所好惡。故食醫(yī)之道,主養(yǎng)其精也。故撰有毒無毒,而隨其所好惡也。疾醫(yī)之道,主攻其疾也。故藥皆毒而不避其所好惡也,而為醫(yī)者不辨之,混而為一,疾醫(yī)之道,所以絕也。

        夫古今不異者,天地人也。古今異者,論之說也。以其不異,以正其異,不異則不異,異則異也。譬如人君用人,率材則功,達(dá)材則無功矣。一物無異功,用異則功異,用養(yǎng)生乎?用攻疾乎?養(yǎng)生隨其所好惡,攻疾不避其所好惡,不知其法,焉得其正?其法既已建,而后以其不異,以正其異,不異則不異,異則異。《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yuǎn),是之謂也。

        蓋今之為醫(yī)之論藥也,以陰陽五行,疾醫(yī)之論藥也,唯在其功耳。故不異則不異,異則異。

        然則治疾如之何,匪攻不克;養(yǎng)生如之何,匪性不得。吾黨之小子,勿眩于論之說,以失其功實(shí)云爾。

        明和八年中秋之月日本藝陽吉益為則題

        卷上

        石膏

        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考 證白虎湯證曰:譫語遺尿。

        白虎加人參湯證曰:大煩渴。

        白虎加桂枝湯證曰:身無寒、但熱。

        以上三方,石膏皆一斤。

        越婢湯證曰: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不渴,非全不渴之謂。無大熱,非全無大熱之謂也,說在外傳中)。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半斤。

        大青龍湯證曰:煩躁。

        木防己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雞子大也。為則按,雞子大,即半斤也,木防己湯,石膏或?yàn)槿叮驗(yàn)槭叮浞至侩y得而知焉。今從旁例,以為雞子大也。

        上歷觀此諸方,石膏主治煩渴也明矣。凡病煩躁者,身熱者,譫語者,及發(fā)狂者,齒痛者,頭痛者,咽痛者,其有煩渴之證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互 考《傷寒論》曰: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為則按,上云不可與白虎湯,下云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上下恐有錯(cuò)誤也。于是考諸《千金方》,揭《傷寒論》之全文。而白虎湯加人參湯,作白虎湯是也。今從之。

        《傷寒論》中,白虎湯之證不具也,《千金方》舉其證也備矣,今從之。

        辨 誤《名醫(yī)別錄》言:石膏性大寒,自后醫(yī)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舉白虎湯之證曰:無大熱。越婢湯之證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則仲景氏之用藥,不以其性之寒熱也可以見已。余也篤信而好古,于是乎為渴家而無熱者,投以石膏之劑,病已而未見其害也。

        方炎暑之時(shí),有患大渴引飲而渴不止者,則使其服石膏末,煩渴頓止。而不復(fù)見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陶弘景曰:石膏發(fā)汗,是不稽之說。而不可以為公論。仲景氏無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而在下則下。于是乎有非吐劑而吐,非下劑而下,非汗劑而汗者,是變而非常也。何法之為?譬有盜于梁上,室人交索之。出于右,則順而難逃。逾于左,則逆而易逃。然則雖逆乎?從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陶氏所謂石膏發(fā)汗,蓋亦此類也已。陶氏不知,而以為發(fā)汗之劑。不亦過乎?后世以石膏為峻藥,而怖之太甚,是不學(xué)之過也。仲景氏之用石膏,其量每多于他藥;半斤至一斤,此蓋以其氣味之薄故也。

        余嘗治青山候臣蜂大夫之病。其證平素毒著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發(fā)則胸膈煩悶而渴,甚則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數(shù)矣。一日大發(fā),眾醫(yī)以為大虛,為作獨(dú)參湯,貼二錢,日三服;六日未知也。醫(yī)皆以為必死。于是家人召余診之。脈絕如死狀,但診其胸,微覺有煩悶狀,乃作石膏黃連甘草湯與之。一劑之重三十五錢,以水一盞六分,煮取六分,頓服,自昏至?xí)裕钊齽┍M,通計(jì)一百有五錢,及曉,其證猶夢(mèng)而頓覺。次日余辭而歸京師,病客曰:一旦訣別,吾則不堪。請(qǐng)與君行,朝夕于左右,遂俱歸京師。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許日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藥而不可怖也,可以見焉爾。

        品 考石膏 本邦處處出焉。加州、奧州最多。而有硬軟二種。軟者上品也。《別錄》曰:細(xì)理白澤者良。雷 曰:其色瑩凈如水精。李時(shí)珍曰:白者潔凈細(xì)文,短密如束針。為則曰:采石藥之道,下底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采石膏于其上頭者,狀如米糕。于其下底者,瑩凈如水精,此其上品也。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 用之,此以其性為寒故也。臆測(cè)之為也,余則不取焉。大凡制藥之法,制而倍毒則制之。去毒則不,是毒外無能也。諸藥之下,其當(dāng)制者,詳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卷上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考 證豬苓湯證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滑石一兩。

        上此一方,斯可見滑石所主治也。滑石白魚散證曰:小便不利。蒲灰散證曰:小便不利。

        余未試二方,是以不取征焉。

        互 考余嘗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礬甘散,其痛立息。屢試屢效,不可不知也。

        品 考滑石和、漢共有焉,處處山谷多出之也。軟滑而白者,入藥有效。宗 曰:滑石今之畫石,因其軟滑,可寫畫也。時(shí)珍曰:其質(zhì)滑膩,故以名之。

        卷上

        芒硝

        主軟堅(jiān)也。故能治心下痞堅(jiān)、心下石硬、小腹急結(jié)、結(jié)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jié)M、小腹腫痞之等諸般難解之毒也。

        考 證大陷胸湯證曰:心下痛、按之石硬。

        以上一方,芒硝一升,分量可疑。故從《千金方》大陷胸丸。作大黃八兩、芒硝五兩。

        大陷胸丸證曰:結(jié)胸,項(xiàng)亦強(qiáng)。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故從《千金方》作五兩。

        調(diào)胃承氣湯證曰:腹脹滿。又曰:大便不通。又曰:不吐不下心煩。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今考《千金方》、《外臺(tái)秘要》,此方無有焉。故姑從桃核承氣湯,以定芒硝分量。

        柴胡加芒硝湯證,不審備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芒硝六兩。

        大承氣湯證曰:燥屎。又曰:大便硬。又曰:腹?jié)M。又曰:宿食。

        大黃牡丹湯證曰:小腹腫痞。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曰:心下痞堅(jiān)云云。復(fù)與不愈者。

        以上三方,芒硝皆三合。

        大黃硝石湯證曰:腹?jié)M。

        以上一方。硝石四兩。

        橘皮大黃樸硝湯證曰: 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fù)不出。

        桃核承氣湯證曰:少腹急結(jié)。

        以上二方,樸硝、芒硝皆二兩。

        硝礬散證曰:腹脹。

        以上一方,硝石等分。

        上歷觀此數(shù)方,芒硝主治堅(jiān)塊明矣,有軟堅(jiān)之功也。故旁治宿食腹?jié)M,少腹腫痞之等諸般難解者也。

        互 考柴胡加芒硝湯,是小柴胡湯而加芒硝者也。而小柴胡湯主治胸脅苦滿,不能治其塊,所以加品 考硝石 和、漢無別;樸硝、芒硝、硝石,本是一物,而各以形狀名之也,其能無異,而芒硝之功勝矣,故余家用之。

        卷上

        甘草

        考 證芍藥甘草湯證曰:腳攣急。

        甘草干姜湯證曰:厥,咽中干,煩躁。

        甘草瀉心湯證曰:心煩不得安。

        甘姜甘草湯證曰:咽燥而渴。

        桂枝人參湯證曰:利下不止。

        以上五方,甘草皆四兩。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甘麥大棗湯證曰:藏躁喜悲傷欲哭。

        以上二方,甘草皆三兩。

        甘草湯證曰:咽痛者。

        桔梗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甘草湯證曰:叉手自冒心。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曰:煩躁。

        四逆湯證曰:四肢拘急厥逆。

        甘草粉蜜湯證曰: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shí),毒藥不止。

        以上六方,甘草皆二兩。

        上八方,甘草二兩三兩,而亦四兩之例。

        苓桂甘棗湯證曰:臍下悸。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小建中湯證曰:里急。

        半夏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小柴胡湯證曰:心煩。又云:胸中煩。

        小青龍湯證曰:咳逆倚息。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

        人參湯證曰:逆搶心。

        旋復(fù)花代赭石湯證曰: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烏頭湯證曰:疼痛不可屈伸。又云: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

        以上十方,甘草皆三兩。

        排膿湯證。闕。(說在桔梗部)

        謂胃承氣湯證曰:不吐、不下、心煩。

        桃核承氣湯證曰:其人如狂。又云:少腹急結(jié)。

        桂枝加桂湯證曰: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五方,甘草皆二兩。

        上歷觀此諸方。無論急迫,其他曰痛、曰厥、曰煩、曰悸、曰咳、曰上逆、曰驚狂、曰悲傷、曰痞硬、曰利下,皆甘草所主。而有所急迫者也,仲景用甘草也;其急迫劇者,則用甘草亦多。不劇者,則用甘草亦少。由是觀之,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古語曰:病者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其斯甘草之謂乎?仲景用甘草之方甚多,然其所用者,不巡前證,故不枚舉焉。

        凡征多而證明者,不枚舉其征,下皆效之。

        互 考甘草湯證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凡其急迫而痛者,甘草治之。

        其有膿者,桔梗治之。今以其急迫而痛,故與甘草湯。而其不差者,已有膿也。故與桔梗湯,據(jù)芍藥甘草附子湯,其證不具也。為則按其章曰: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是惡寒者,附子主之。而芍藥、甘草,則無主證也。故此章之義,以芍藥甘草湯。腳攣急者,而隨此惡寒,則此證始備矣。為則按:調(diào)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俱有甘草。而大小承氣湯、濃樸三物湯,皆無甘草也。

        湯證曰:或如狂、或少腹急結(jié),是雖有結(jié)實(shí)。然狂與急結(jié),此皆為急迫,故用甘草也。大小承氣湯、濃樸三物湯、大黃黃連瀉心湯,俱解其結(jié)毒耳。故無甘草也,學(xué)人詳諸。

        辨 誤陶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孫思邈曰:解百藥之毒。甄權(quán)曰: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嗚呼?此說一出,而天下無復(fù)知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從三子之說,則諸凡解毒,唯須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則其說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諸藥本功,則就長(zhǎng)沙方中,推歷其有無多少。與其去加,引之于其證。則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長(zhǎng)沙方中,無甘草者居半,不可謖眾藥之主也,亦可以見已。古語曰:攻病以毒藥,藥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學(xué)人察諸。夫陶弘景、孫思邈者,醫(yī)家之俊杰,博治之君子也。故后世尊奉之至矣。而謂甘草眾藥之主,謂解百藥之毒,豈得無征乎?考之長(zhǎng)沙方中,半夏瀉心湯本甘草三兩,而甘草瀉心湯更加一兩,是足前為四兩,而誤藥后用之,陶、孫蓋卒爾見之,謂為解藥毒也。嗚呼?夫人之過也,各于其黨。故觀二子之過,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孫知仲景誤藥后,所以用甘草,與不必改其過何也?陶、孫誠(chéng)俊杰也,俊杰何為文其過乎?由是觀之,陶、孫實(shí)不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后世之不幸哉!東垣李氏曰:生用則補(bǔ)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補(bǔ)三焦元?dú)猓⒈砗J侵倬八谎砸病N宀馗≌f,戰(zhàn)國(guó)以降,今欲為疾醫(yī)乎?則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說,戰(zhàn)國(guó)以降,不可從也。

        品 考甘草 華產(chǎn)上品,本邦所產(chǎn)者,不堪用也。余家唯銼用之也。

        卷上

        黃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盜汗、皮水。又旁治身體腫或不仁者。

        考 證芍桂枝苦酒湯證曰: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又云:汗沾衣、色正黃加 汁;防己黃湯證曰:身重、汗出惡風(fēng)。

        以上二方,黃 皆五兩。

        防己茯苓湯證曰: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

        黃 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

        以上二方,黃 皆三兩。

        桂枝加黃 湯證曰:身常暮盜汗出者。又云: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

        以上一方,黃 二兩。

        黃 建中湯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黃 一兩半。

        上歷觀此諸方,黃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盜汗、皮水。又能治身體腫或不仁者,是腫與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 考芍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 湯,同治黃汗也。而 芍桂枝苦酒湯證曰:汗沾衣,是汗甚多也。桂枝加黃 湯證曰: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用黃 多少,則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黃 湯、防己茯苓湯。同治肌膚水腫也。而黃 有多少。防己黃 湯證曰:身重汗出。防己茯苓湯證曰:水氣在皮膚中,此隨水氣多少,而黃 亦有多少。則黃 治肌表之水明矣。故 芍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 湯,隨汗之多少,而用黃 亦有多少也。

        黃 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為則按:仲景之治不仁,雖隨其所在,處方不同。而歷觀其藥,皆是治水也。然則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便,則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學(xué)人思諸。

        防己黃 湯,《金匱要略》載其分量與《外臺(tái)秘要》異。為則夷考其得失,《外臺(tái)秘要》古,而《金匱要略》不古矣。故今從其古者也。

        辨 誤余嘗讀本草載黃 之功。陶弘景曰:補(bǔ)丈夫虛損、五勞羸瘦、益氣。甄權(quán)曰:主虛喘,腎衰耳聾,內(nèi)補(bǔ)。嘉謨?cè)唬喝藚⒀a(bǔ)中,黃 實(shí)表也。余亦嘗讀《金匱要略》,審仲景之處方,皆以黃 治皮膚水氣,未嘗言補(bǔ)虛實(shí)表也。為則嘗聞之,周分置醫(yī),職四焉:曰食醫(yī)、曰疾醫(yī)、曰瘍醫(yī)、曰獸醫(yī)。夫張仲景者,蓋古疾醫(yī)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動(dòng)言疾病,而弘景動(dòng)論養(yǎng)氣,談延命,未嘗論疾病。后世之喜醫(yī)方者,皆眩其俊杰,而不知其有害于疾醫(yī)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豈不亦悲哉?夫逐奔獸者,不見大山。嗜欲在外,則聰明所蔽。故其見物同,而用物之異。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也;仲景以黃 治水氣,弘景以之補(bǔ)虛。夫藥者,毒也。毒藥何補(bǔ)之為,是以不補(bǔ)而為補(bǔ),以不補(bǔ)而為補(bǔ),是其聰明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語曰:邪氣盛則實(shí),精氣奪則虛。夫古所謂虛實(shí)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無者,今則有之,則是實(shí)也。昔者常有者,今則無之,則是虛也。邪者,常無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謂實(shí)者,病也。而虛者,精也。因病而虛,則毒藥以解其病毒而復(fù)其故也。非病而虛,則非毒藥之所治也,以谷肉養(yǎng)之。故曰攻病以毒藥,養(yǎng)精以谷肉果菜。今試論之。天寒肌膚粟起,當(dāng)此時(shí)服黃 而不已也。以衣衾則已,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無他。是非病而精虛也。若乃手足拘急惡寒,是與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不已也,與毒藥而已也。無他,是邪實(shí)也。嗚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征,此孔子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權(quán)、嘉謨不言疾醫(yī)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禍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陰陽,此 功之所以不著也。

        品 考黃 漢土、朝鮮、本邦皆產(chǎn)也。漢土出綿上者,以為上品,其他皆下品也。其出朝鮮、本邦者,亦皆下品也。今華舶之所載而來者,多是下品,不可不擇也。凡黃 之品,柔軟、肉中白色,潤(rùn)澤味甘,是為上品也,銼用。

        卷上

        人參

        主治心下痞堅(jiān)、痞硬、支結(jié)也。旁治不食嘔吐、喜唾、心痛、腹痛、煩悸。

        考 證木防己湯證曰:心下痞堅(jiān)。

        以上一方,人參四兩。

        人參湯證曰:心中痞;又曰:喜唾、久不了了。

        桂枝人參湯證曰:心下痞硬。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心下痞。

        生姜瀉心湯證曰: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甘草瀉心湯證曰: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又曰:不欲飲食、惡聞食臭。

        小柴胡湯證曰: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又云:胸中煩。又云:心下悸。又云腹中痛。

        大半夏湯證曰:嘔而心下痞硬。

        茯苓飲證曰:氣滿、不能食。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食入口即吐。

        桂沉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六物黃芩湯證曰:干嘔。

        白虎加人參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生姜甘草湯證曰:咳唾涎沫不止。

        以上十四方,人參皆三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心下支結(jié)。

        干姜人參半夏丸證曰:嘔吐不止。

        四逆加人參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其用人參者,或一兩半,或一兩,而亦三兩之例。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欲嘔吐。

        旋復(fù)花代赭石湯證曰;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大建中湯證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

        以上四方,人參皆二兩。

        上歷觀此諸方,人參主治心下結(jié)實(shí)之病也。故能治心下痞堅(jiān)、痞硬、支結(jié)。而旁治不食、嘔為則按:人參、黃連、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異也。人參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黃連治心中煩而悸也,茯苓治肉 筋惕而悸也,不可不知矣。

        互 考木防己湯條曰:心下痞堅(jiān),愈復(fù)發(fā)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是人參芒硝,分治心下痞硬之與痞堅(jiān)也。于是乎可見古人用藥不茍也。蓋其初,心下痞堅(jiān)猶緩,謂之痞硬亦可,故投以人參也。復(fù)發(fā)不愈,而痞之堅(jiān)必矣,故投以芒硝也。半夏瀉心湯,脫硬字也。甘草瀉心湯,此方中倍甘草。生姜瀉心湯,加生姜之湯也。而共云治心下痞硬,則此方脫硬字也明矣。吳茱萸湯、茯苓飲、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六物黃芩湯、生姜甘草湯,皆人參三兩。而云治咳唾涎沫、嘔吐下利,不云治心下痞硬。于是綜考仲景治咳唾涎沫,嘔吐下利方中,其無人參者,有居八九。今依人參之本例,用此五湯施之于心下痞硬,而咳唾涎沫嘔吐下利者,其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其證不具也。其云:發(fā)汗后身疼痛,是桂枝湯證也;然則芍藥、生姜、人參之證,闕也。說在《類聚方》。

        白虎加人參湯四條之下,俱是無有人參之證。蓋張仲景之用人參三兩,必有心下痞硬之證。

        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試推其功。心下有結(jié)實(shí)之毒,而嘔吐不止者實(shí)是。主之大抵與大半夏湯之所主治也大同小異,而有緩急之別。

        四逆加人參湯,其證不具也。惡寒脈微而復(fù)利,是四逆湯之所主;而不見人參之證也。

        此方雖加人參僅一兩,無見證,則何以加之?是脫心下之病證也明矣。附子湯證不具也。此方之與真武湯,獨(dú)差一味。而其于方意也,大有逕庭。附子湯,術(shù)、附君藥,而主身體疼痛,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湯,茯苓、芍藥君藥,而主肉 筋惕,拘攣嘔逆,四肢沉重疼痛者。

        旋復(fù)花代赭石湯,其用人參二兩,而有心下痞硬之證,此小半夏湯加減之方也。二兩疑當(dāng)作三兩也。

        辨 誤甄權(quán)曰:參補(bǔ)虛。誤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載。昔者張仲景之用參也,防己湯莫多焉。

        其證曰:支飲喘滿、心下痞堅(jiān)、面色黧黑。未嘗見言補(bǔ)虛者也。又曰:虛者即愈,實(shí)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此其所由誤者乎?則有大不然。蓋漢以降,字詁不古者多矣,則難其解。古語曰:有為實(shí)也,無為虛也,故用防己湯。而心下痞堅(jiān)已,虛而無者,則即愈也,雖則即愈也,心下痞堅(jiān),猶實(shí)而有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防己湯而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堅(jiān)也,非參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參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是觀之,不可謂參補(bǔ)虛也。孫思邈曰:無參,則以茯苓代之,此說雖誤,然參不補(bǔ)虛,而治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蓋參補(bǔ)虛之說, 于甄權(quán)。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終引廣雅五行,記是參之名義,而豈參之實(shí)乎,學(xué)人詳諸。余讀本草,至參養(yǎng)元?dú)猓磭L不發(fā)書而漢也。曰:?jiǎn)韬簦杀眨酥笠病K^元?dú)庹撸斓馗粴庖玻瑒?dòng)為陽,靜為陰,陰陽妙合,斯生萬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于人,而神不能生人,況于元?dú)夂酰糠蛉酥獨(dú)庖玻馍碇酰Y以生,醫(yī)家所謂先天之氣也。養(yǎng)之以谷肉果菜,所謂后天之氣也。雖然,元?dú)庵f,圣人不言,故經(jīng)典不載焉。戰(zhàn)國(guó)以降,始有斯言。冠子曰:天地成于元?dú)狻6偈妗洞呵锓甭丁吩唬和跽齽t元?dú)夂晚槨P(yáng)雄解嘲曰:大氣含元?dú)狻?装矅?guó)《虞書注》曰:昊天謂元?dú)鈴V大。《漢書·律歷志》曰:大極元?dú)猓癁橐弧0喙獭稏|都賦》曰:降煙 ,調(diào)元?dú)狻4藬?shù)者,皆言天地之元?dú)猓侨酥獨(dú)庖病!端貑枴吩唬禾熘髿馀e之,言系地于中而不墜也。又曰:三焦者,原氣之別使。言皮膚毫毛之末,溫緩之氣也。此猶可言也。然論說之言也,于疾醫(yī)何益之有?又曰:養(yǎng)精以谷肉果菜,是古之道也,未聞以草根木皮,而養(yǎng)人之元?dú)猓w其說出于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長(zhǎng)壽,故立無氣以為極也。秦漢以降,道家降盛,而陰陽五行元?dú)庵f,蔓延不可芟,醫(yī)道湮晦,職此之由,豈可不歡哉!夫醫(yī)術(shù)人事也,元?dú)馓焓乱玻手倬安谎砸印pB(yǎng)精以谷肉果菜,而人參養(yǎng)元?dú)猓磭L有言之。由此觀之,其言養(yǎng)元?dú)庹撸笫乐f也,不可從矣。

        東垣李氏曰:張仲景云:病患汗后,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并加人參也。古人之治血脫者,益氣也。血不自生,須生陽氣。蓋陽氣生,則陰長(zhǎng)而血乃旺也。

        今歷考《傷寒論》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李氏其據(jù)此言乎?然而加人參僅僅一兩也。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此為茯苓四逆湯,而不舉血證,則人參之非為亡血也,可以見已。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產(chǎn)后亡血,方中無有人參,則益足證也,李氏之說妄哉!自后茍有血脫者,則不審其證,概用人參,亦益妄哉!或問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參治心下痞硬,而大黃黃連瀉心湯之屬,無有人參,豈亦有說乎?曰:有之。何子讀書之粗也?大黃黃連瀉心湯曰:心下痞,按之濡。其于人參,則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見其異矣。

        品 考人參 出上黨者,古為上品,朝鮮次之。今也,上黨不出,而朝鮮亦少也。其有自朝鮮來者,味甘,非其真性。故試諸仲景所謂心下痞硬,而無效也,不可用矣。源順和名抄云人參,此言久末乃伊芳。蓋本邦之俗,謂熊膽為久末乃伊芳,而亦號(hào)人參,則以其味名也。由是觀之,本邦古昔所用者,其味苦也亦明矣。今試取朝鮮之苗,而樹藝諸本邦者,其味亦苦也。

        然則其苦也者,是人參之正味。而桐君雷公之所同試也,乃今余取產(chǎn)于本邦諸國(guó)者用之,大有效于心下痞硬。其產(chǎn)于本邦諸國(guó)者,五葉三 ,其于形狀也,亦與所產(chǎn)于朝鮮同矣。產(chǎn)于本邦諸國(guó)者,于和州金峰者最良。去土氣而銼用,謹(jǐn)勿殺苦也。

        卷上

        桔梗

        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

        考 證排膿湯,證闕。

        桔梗白散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排膿散,證闕。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兩、或一兩、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膿湯,以桔梗為君藥也,不載其證。今乃歷觀其用桔梗諸方,或肺癰、或濁唾腥臭、或吐膿也。而以桔梗為君藥者,名為排膿,則其排膿也明矣。

        互 考排膿湯之證雖闕,而桔梗湯觀之,則其主治明矣。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辨 誤排膿湯及散,載在《金匱》腸癰部。桔梗湯及白散,亦有肺癰之言。蓋腸癰肺癰之論,自古而紛如也。無有明辨,欲極之而不能也。人之體中,不可見也。故謂無肺癰腸癰者妄也,謂有肺癰腸癰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膿者,其病在胸也,而為肺癰。其病在腹也,而為腸癰,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為名所拘,而隨其證,是為仲景也。

        品 考桔梗 處處出焉。藥鋪所鬻者,淅而白潔,脫其氣味也,不可不擇焉。唯去其土泥,而不殺

        卷上

        術(shù)

        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 證天雄散,證闕(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術(shù)八兩。

        桂子附子去枝加術(shù)湯證曰:小便自利。

        麻黃加術(shù)湯證曰:身煩疼。

        越婢加術(shù)湯證曰: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術(shù)皆四兩。

        桂枝去桂加苓術(shù)湯證曰:小便不利。

        人參湯證曰:喜唾。

        桂枝人參湯證曰:利下不止。

        茯苓澤瀉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茯苓飲證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術(shù)皆三兩。

        甘草附子湯證曰:小便不利。

        真武湯證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苓姜術(shù)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術(shù)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術(shù)甘湯證曰:心下有痰飲,又云頭眩。

        澤瀉湯證曰:其人苦冒眩。

        枳術(shù)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茯苓戎鹽湯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術(shù)皆二兩。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術(shù)十八銖,而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無論小便之變。其他曰飲、曰痰、曰身煩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證者,用術(shù)而小便通,則諸證乃治。由是觀之,術(shù)之利水也明矣。

        互 考天雄散。《金匱要略》載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條后,而不載其證。而李時(shí)珍作《本草綱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則舊有此證,而今或脫也。男子失精、女子夢(mèng)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下當(dāng)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觀之,時(shí)珍之見,而豈以術(shù)、附為治失精夢(mèng)交乎?此則觀于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夢(mèng)交,水氣之變也,故以術(shù)為主藥也。

        《金匱要略》白術(shù)附子湯,即《傷寒論中》桂枝附子去桂加術(shù)湯,而分量減其半也。蓋術(shù)別蒼白,非古也。故今稱方名,從《傷寒論》焉。《外臺(tái)秘要》術(shù)附湯,亦同方。而分量非古也,皆不可從焉!附子湯證,不具也。此方之于真武湯,倍加術(shù)、附,以參代姜者也。而真武湯證,有小便不枳術(shù)湯、桂姜棗草黃辛附湯,二方《金匱要略》所載。同其因與證,而不可別焉;今審其方劑,桂姜棗草黃辛附湯,其方合桂枝去芍藥,及麻黃、附子、細(xì)辛也。而桂枝去芍藥湯,主為則按: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惡寒也。依二湯之證推之,心下堅(jiān)大而惡寒,發(fā)熱上逆者,桂姜棗草黃辛附湯主之。術(shù)主利水也,是以心下堅(jiān)大而小便不利者,枳術(shù)湯主之。夫秦張之治疾也,從其證而不取因矣。因者,想像也,以冥冥決事,秦張所不取也,故其能治疾也。在方中其證矣,斯不知其方意,則未能中其證也。其知其方意,在知藥能也,能知藥能,而后始可與言方已。

        辨 誤《本事方》許叔微曰:微患飲 三十年,后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十?dāng)?shù)日必嘔酸水?dāng)?shù)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自揣必有 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滯,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六日必嘔而去。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諸藥,只以蒼術(shù)麻油大棗丸,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嘔不痛,胸膈寬利,飲啖如故。為則按:仲景用術(shù)治水,而不云去濕補(bǔ)脾也;許氏則以術(shù)為去濕補(bǔ)脾,而不云其治水。何其妄哉?許氏之病水變,故得術(shù)能治也。

        人云許氏能治其濕痰,余戲之曰:非許自能治其病,而術(shù)能治許病也。何則?許氏之所說,以不可見為見,而以不可知為知也。空理惟依,古人則不然,有水聲吐水,則為水治之。是可知而知之,可見而見之實(shí)事。惟為此謂知見之道也,故有許氏之病者,用術(shù)、附以逐其水,其效如神。嗚呼!仲景之為方也,信而有征。由是觀之,許之病已也,非許之功,而術(shù)之功也。

        品 考術(shù) 曰:古方及《本經(jīng)》,止單言術(shù),而未別蒼白也。陶隱居言有兩種,而后人往往貴白術(shù)而賤蒼術(shù)也。為則曰:華產(chǎn)兩種,其利水也,蒼勝于白,故余取蒼術(shù)也。本邦所出,其

        卷上

        白頭翁

        考 證白頭翁湯證曰:熱利下重。又曰:下利欲飲水。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曰:下利。

        以上二方,白頭翁皆三兩。

        夫仲景用白頭翁者,特治熱利,而他無所見矣。為則按:若熱利渴而心悸,則用白頭翁湯也,加之血證,及急迫之證,則可用加甘草阿膠湯也。

        品 考白頭翁 和、漢無別。

        卷中

        黃連

        主治心中煩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 證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不得臥。

        以上一方,黃連四兩。

        黃連湯證曰:胸中有熱、腹中痛、欲嘔吐。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吐下。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利遂不吐。

        白頭翁湯證曰:下利欲飲水。

        以上四方,黃連皆三兩。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曰:心下痞、按之濡。

        瀉心湯證曰:心氣不足。

        附子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黃連皆一兩,而亦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黃連治心中煩悸也明矣。故心中煩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此皆治也。此外用黃連一兩方多,其比余藥分量差少,但舉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征焉!故不枚舉也。

        互 考張仲景用黃連。其證與人參、茯苓,大同而小異。說在人參部。

        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此方黃連為君,而有心中煩之證,斯可以見其主治矣。瀉心湯證曰:心氣不足,而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既云不足,又云瀉心,此后世論說之所由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煩悸之謂也。凡病心中煩悸、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湯皆治也。由是觀之,所謂不定者,煩悸之謂也。

        辨 誤夫萬物生于天也,故天命之謂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謂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謂之蠃能。人之眩蠃能,而謂性多能者多矣。余嘗讀本草,舉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一性,豈有此多能哉!今近取譬于人之多能乎?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清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雖圣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有無能焉,多能非求于天性之外而成焉,無能非求于天性之中而無焉。人其性而用之,則多能也,是善于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則盡其性之任而已。任之外,無有其能也。清則清,和則和,直則直,從性之一而貫之,不可移易也。亦有學(xué)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與性成者也。此所以論于人之道,而非所以論于草根木皮也。夫善于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況于草根木皮乎?性之外,無有多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黃連之苦,治心煩也,是性之為能也,張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嘔吐,下利之證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無心煩之狀者,試之無效。如心煩者,其應(yīng)如響。仲景治心下痞,嘔吐下利,其方用黃連者甚多,斯亦可以征也。由是觀之,黃連主治心煩也,本草之謬也明矣。黃連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品 考黃連 處處出焉,出于本邦越中者,為上品,世所謂加賀黃連是也。貪利之賈,成以郁金色之,不可不擇也,銼用。

        卷中

        黃芩

        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脅滿、嘔吐、下利也。

        考 證黃芩湯證曰:自下利。

        六物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吐下。

        小柴胡湯證曰:胸脅苦滿。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湯證曰:胸脅滿、微結(jié)、心煩。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利遂不止。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心下痞。

        以上八方,黃芩皆三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微嘔、心下支結(jié)。

        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附子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黃芩或一兩,或一兩半,而亦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黃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嘔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證也,則得黃芩即治矣。其無此證者,終無效焉。無他,治心下痞也。

        互 考六經(jīng)之言,則后人所攙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強(qiáng)急而下利者,此湯主之。

        為則每對(duì)若證,即用此湯,其應(yīng)如響,學(xué)人審諸。

        六物黃芩湯,其證不具也。此方半夏瀉心湯,而去黃連、甘草加桂枝者也。張仲景用人參、黃芩也,于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則心下痞硬干嘔下利者,此湯主之。其無此證,則終無效也。學(xué)人審諸。

        辨 誤世醫(yī)篤信本草。以芩、連為寒藥,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論藥之寒熱溫涼,終不一定。彼以為溫,則是以為熱;甲以為寒,則乙以為涼。果孰是而孰非乎?蓋醫(yī)者之于用藥也,譬猶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為武夫也。醫(yī)亦然,毒藥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茍有其證者而不用之,則終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則何以醫(yī)為也?張仲景用黃芩也,治心下痞而已,無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嘔吐下利,則用之即治矣。世醫(yī)不深察,妄以為嘔吐下利之主藥,可悲也夫!品 考黃芩 處處出焉。出漢土者,此為上品也;出朝鮮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銼用。

        卷中

        柴胡

        主治胸脅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脅下痞硬。

        考 證小柴胡湯證曰: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又云:腹中痛。又云:脅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湯證曰:胸脅滿。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柴胡姜桂湯證曰:胸脅滿、微結(jié)。又云:往來寒熱。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急、郁郁微煩。又曰:往來寒熱。又曰:心下滿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心下支結(jié)。

        以上一方,柴胡四兩而八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柴胡主治胸脅苦滿也。其他治往來寒熱、或腹中痛、或嘔吐、或小便不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為則按:《傷寒論》中,寒熱、腹痛、嘔吐、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脅苦滿而有前證,則柴胡主焉。此可以見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 考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其證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蔞也。今試諸世所謂瘧疾,胸脅苦滿而渴者,甚有效焉。其無有胸脅苦滿證,則終不知也。然則胸脅苦滿證,其脫也明矣。

        辨 誤《本草綱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來寒熱為其主治也。夫世所謂瘧疾,其寒熱往來也劇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質(zhì)之仲景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yīng)猶響之于聲。非直瘧也,百疾皆然。無胸脅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 考柴胡 處處出焉。本草以產(chǎn)于銀州銀縣者為上品也。本邦藥鋪所鬻者有二品。曰鐮倉柴胡,曰河原柴胡也。蓋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種也,不可用焉。鐮倉柴胡者尤佳,去須及頭,以粗布指拂拭之,銼而用焉。雷 、陳子承,稱柴胡香氣甚矣。而本邦之產(chǎn),比諸產(chǎn)漢土者,形狀則同,氣味則薄,因稽諸說。嫩則香美也,老則不也。張?jiān)卦唬簹馕毒闱澹式裼苗爞}柴胡也。

        卷中

        貝母

        主治胸膈郁結(jié)、痰飲也。

        考 證桔梗白散證曰:時(shí)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以上一方,貝母三分。

        仲景氏用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貝母,主治郁結(jié)痰飲,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與仲景氏治濁唾腥臭,其歸一也已。其功于桔梗,大同而小異也。

        品 考貝母 用自漢土來者也,銼用焉。今本邦間亦出焉,不異于漢土產(chǎn)也。

        卷中

        細(xì)辛

        主治宿飲停水也。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或上逆、或脅痛。

        考 證小青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曰:咳、胸滿。

        以上二方,細(xì)辛皆三兩。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曰:心下堅(jiān)大如盤、邊如旋杯。

        以上三方,細(xì)辛皆二兩。

        上歷觀此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滿者,脅痛者,心下堅(jiān)大者,胸脅心下宿飲停水而所致也,用細(xì)辛則水飲去,而其證已。可以見其所主治也。

        互 考麻黃附子細(xì)辛湯條,特云少陰病反發(fā)熱,而不舉余證。為則按:六經(jīng)也者,是后人之?dāng)v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謂少陰病者,蜷臥、小便清利也。蜷臥者,惡寒甚也。惡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惡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術(shù)、附并走皮中逐水氣也。由是觀之,惡寒之為水氣也明矣。其喘而惡寒,有痰飲之變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術(shù)條下,故不復(fù)贅焉。

        辨 誤今之為醫(yī)者,其用藥也,瞑眩則栗,遽轉(zhuǎn)其方,何無特操之甚也。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讀書到于此,未嘗不廢書抵掌而歡。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為方也,亦有征矣!請(qǐng)舉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條曰: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以細(xì)辛干姜也。而仍用細(xì)辛干姜,此非審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為?嗚呼!仲景哉!術(shù)附湯條曰: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shù)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謂也。夫欲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藥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審其藥功而已。為則從事于此,審試諸藥,本草所謂大毒者,其不徹疾也,不瞑眩。所謂無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見藥弗瞑眩,而疾之為瘳者也。嗚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哉!學(xué)人思諸。

        品 考細(xì)辛 本邦稱云:真細(xì)辛者,即是也,洗去塵土,銼而用之,藥鋪間以杜衡充細(xì)辛也。

        不可不辨矣。

        卷中

        當(dāng)歸芎

        仲景之方中,用當(dāng)歸、芎 者,其所主治,不可的知也。今不敢鑿從成方而用焉,是闕如之義也。

        辨 誤本草以當(dāng)歸、芎 治血,為產(chǎn)后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dāng)歸羊肉湯、酸棗仁湯類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品 考當(dāng)歸 江州伊芳 山所產(chǎn)。其味辛、同漢土所產(chǎn)。而和州所產(chǎn)味甘,此以糞土培養(yǎng)之者也,不可用矣。孫思邈曰:無當(dāng)歸,以芎 代之。今試嘗和州當(dāng)歸,其味大不似芎 也。伊芳 當(dāng)歸則似焉,故用之也。

        芎 出本邦豐后州者上品也。

        卷中

        芍藥

        主治結(jié)實(shí)而拘攣也。旁治腹痛頭痛、身體不仁、疼痛腹?jié)M、咳逆下利腫膿。

        考 證桂枝加芍藥湯證曰:腹?jié)M時(shí)痛。

        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黃湯證曰:大實(shí)痛。

        以上三方,芍藥皆六兩。

        枳實(shí)芍藥散證曰:腹痛煩滿。

        排膿散,證闕。(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芍藥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藥甘草湯證曰:腳攣急。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證曰:身疼痛。

        芎歸膠艾湯證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藥皆四兩。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藥三兩,而亦四兩之例。

        小青龍湯證曰:咳逆。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滿痛。又曰:嘔吐而下利。

        附子湯證曰:身體痛。

        真武湯證曰:腹痛。又云:沉重疼痛、自下利。又云:咳。

        桂枝湯證曰:頭痛。又曰:身疼痛。

        烏頭湯證曰: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黃 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

        以上七方,芍藥皆三兩。

        黃芩湯證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湯證曰:肢節(jié)煩疼。

        以上二方,用芍藥,或二兩,或一兩半。而亦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曰腹痛、曰頭痛、曰腹?jié)M、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膿、曰四肢疼痛、曰攣急、曰身體不仁,壹是皆結(jié)實(shí)而所致也。其所謂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桂枝加大黃湯,皆以芍藥為主藥,而其證如此。由是觀之,主治結(jié)實(shí)而拘攣也明矣。

        互 考小建中湯,《傷寒論》不備其證。是以世醫(yī)不獲方意,以為補(bǔ)劑,故其所施也,竟無效焉?為則按:此方出自芍藥甘草湯,故主治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學(xué)人正焉。芍藥甘草附子湯,其條特舉惡寒之證,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脫芍藥、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迫也。其用芍藥者,治拘攣也。然則拘攣急迫而惡寒者,此湯主之。

        真武湯、附子湯,特有生姜、人參之異。而所主治,則頗異也。真武湯,苓芍為主。而附子辨 誤朱震亨曰:產(chǎn)后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fā)之氣也。李時(shí)珍曰:白芍藥益脾,能于土中瀉木,產(chǎn)后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夫酸寒之藥,蓋不少矣。何獨(dú)避芍藥之為?世醫(yī)雷同其說,不思之甚矣。諸藥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匱要略》曰:產(chǎn)后腹痛,枳實(shí)芍藥散主之。《千金方》曰:產(chǎn)后虛羸、腹中刺痛、當(dāng)歸建中湯主之。此皆芍藥主藥,而用之于產(chǎn)后也。且也張仲景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芍藥湯,皆以芍藥為主,而于血證無毫關(guān)涉焉,特治結(jié)實(shí)而拘攣已。若乃酸寒伐生發(fā)之氣,及瀉木之說,此鑿空之論,而非疾醫(yī)之用也。

        品 考芍藥 其種有二:曰木芍藥也,曰草芍藥也。木芍藥是其真也,花容綽約,亦可愛也,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勝赤花,嘗試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說,不可從矣。草芍藥,世所謂宇多芍藥也,不可用矣。

        卷中

        牡丹皮

        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黃牡丹皮湯,以上三方,雖有牡丹皮,而不以為主藥也。如此之類,皆從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征姑闕焉,以俟之后君子也。

        品 考牡丹皮 和、漢同。

        卷中

        茵陳蒿

        主治發(fā)黃也。

        考 證茵陳五苓散證曰:黃膽。

        茵陳蒿湯證曰: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

        以上二方茵陳蒿,一方六兩,一方十分。

        上觀此二方,茵陳蒿治發(fā)黃也明矣。

        互 考或問曰:發(fā)黃之證,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陳蒿者,間亦有之,如何?答曰:發(fā)黃、小便不利、或渴無余證者,茵陳五苓散主之。發(fā)黃、大便不通者,茵陳蒿湯主之。若乃一身盡黃、腹脹、大便必黑、時(shí)溏者,硝礬散主之。發(fā)黃、心中懊 ,柏子大黃豉湯。發(fā)黃、腹?jié)M、小便不利,大黃硝石湯。發(fā)黃、頭痛惡風(fēng)自汗出,桂枝加黃 湯。發(fā)黃嘔逆,小半夏湯主之。

        發(fā)黃、胸脅苦滿,小柴胡湯主之。發(fā)黃、腹中拘急,小建中湯主之。此皆隨證而異方也;仲景氏之于茵陳蒿,特用之于發(fā)黃,無他病者而已。

        辨 誤世之醫(yī)者,論黃膽為濕熱,其以黃為土色也。無益于治,此不可從矣。

        品

        卷中

        艾

        仲景之方中,芎歸膠艾湯用艾,而非君藥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歸膠艾湯,主治漏下下血也,今從其成方而用之。

        辨 誤《名醫(yī)別錄》曰:艾可以灸百病。后人不審其證之可灸與否,一概行之,故罹其害也,蓋不鮮矣。醫(yī)者見之,以為不候寒熱之過也,不審可否,則固已失之矣。論寒熱,亦未為得也。灸者所以解結(jié)毒也,若夫毒著脊上,藥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著而灸之,其毒轉(zhuǎn)而走腹,而后藥之為達(dá)也。臨其可灸之證也,我不終問其寒熱,而未有逢其害焉。有灸而發(fā)熱,是毒動(dòng)也,世醫(yī)以為灸誤,非也。余于若證,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熱亦止,此即所謂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為用也,灸之與煎,其施雖異,而以其一物也。偶爾言及焉,灸家言,禁穴頗多,余家不言之,一從《靈樞》,以結(jié)毒為 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以多日為有效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見其能治者也。

        品 考艾 處處出焉。所賣者,雜它物可正焉。

        卷中

        麻黃

        主治喘咳、水氣也。旁治惡風(fēng)、惡寒、無汗、身疼骨節(jié)痛、一身黃腫。

        考 證麻黃湯證曰: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

        甘草麻黃湯證曰:里水。

        麻黃醇酒湯證曰:黃膽。

        以上三方,麻黃四兩,或三兩,而為君藥。

        大青龍湯證曰: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越婢湯證曰:惡風(fēng)、一身悉腫。

        越婢加術(shù)湯證曰:一身面目黃腫。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其人喘、目如脫狀。

        以上四方,麻黃皆六兩。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曰:汗出而喘。

        牡蠣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皆四兩。

        葛根湯證曰:無汗惡風(fēng)。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

        烏頭湯證曰:歷節(jié)疼痛。

        以上三方,麻黃皆三兩。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二兩。

        上歷觀此數(shù)方。麻黃主治喘咳、水氣也明矣;故其證而惡風(fēng)惡寒、無汗身疼、骨節(jié)痛、一身黃腫者,用麻黃皆治也。

        互 考甘草麻黃湯、麻黃醇酒湯。唯云里水黃膽,而不審其證。為則按:黃家兼有喘咳。惡寒骨節(jié)痛之證者,麻黃之所主治也。

        牡蠣湯,此甘草麻黃湯而加牡蠣蜀漆方也;牡蠣治動(dòng)氣,蜀漆主逐水,然則世所謂瘧疾,動(dòng)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xì)辛湯二方,其條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也,而有無汗之證,故用麻黃也。

        辨 誤甚矣世醫(yī)之怖麻黃也。其言曰:吾聞之麻黃能發(fā)汗,多服之則漉漉汗出不止,是以不敢用焉。惡是何言也?譬怯者之于妖怪,足未嘗踏其境,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為則嘗試麻黃之效,可用之證而用之,汗則出焉。雖當(dāng)夏月而無漉漉不止之患,仲景氏言服麻黃后,覆取微似汗,宜哉,學(xué)人勿以耳食而飽矣。

        品 考麻黃 本邦之產(chǎn)未聞,而亦有形狀相似者,是木賊而非麻黃也。朱震亨、李時(shí)珍言其與麻黃同功,則學(xué)人試可乃已。甄權(quán)曰:根節(jié)止汗,試之無效也,不可從矣。仲景氏曰:先煮麻黃去上沫,今漢舶所載而來者,煮之無上沫,共諸藥煮之而可也。

        卷中

        地黃

        主治血證及水病也。

        考 證八味丸證曰:小腹不仁。又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地黃八兩。

        芎歸膠艾湯證曰:漏下。又曰:下血。

        以上一方,地黃六兩。

        三物黃芩湯證曰: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fēng)、四肢苦煩熱。

        以上一方,地黃四兩。

        上歷觀此三方,主治血及水、而不及其他也。

        互 考芎歸膠艾湯、三物黃芩湯、八味丸,皆以地黃為君藥。而二方言血證,一方言小便不利。

        膠艾湯方中,除地黃之外,有阿膠、當(dāng)歸、芎 ,均是治血藥也。三物黃芩湯,去地黃,則其余無治血藥品也。由是觀之,古人用地黃,并治血證水病也,核焉,且也施治之法不別血之與水亦明矣。

        辨 誤夫水之與血,其素同類也。亦唯赤則謂之血,白則謂之水耳。余嘗讀《內(nèi)經(jīng)》曰:汗者,血之余也。問曰:血之余,而汗白者何也?答曰:肺者,主皮毛也,肺色白也,故汗白也。

        此本于陰陽五行,而有害于疾醫(yī)之道也。疾醫(yī)之道,殊乎亡也?職斯之由,可悲也哉!夫汗之白也,血之赤也。其所以然,不可得而知也。刃之所觸,其創(chuàng)雖淺,血必出也。暑熱之酷,衣被之濃,汗必出也。壹是皆歷皮毛而出者,或?yàn)楹埂⒒驗(yàn)檠⒐室圆豢芍獮椴豢芍枚徽摚ㄆ涠舅诙轮窝桑辜册t(yī)之道也。后世之醫(yī)者,以八味丸為補(bǔ)腎劑,何其妄也?張仲景曰: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主之;又曰:小便不利者;又曰:轉(zhuǎn)胞病,利小便則愈;又曰: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壹是皆以利小便為其功。書云:學(xué)于古訓(xùn)乃有獲。嗚呼!學(xué)于古訓(xùn),斯有獲藥功矣。

        品 考地黃 本邦處處出焉。其出和州者最多,而與出漢土者無異也,充實(shí)為佳。藏器曰:《本經(jīng)》不言生干蒸干。《別錄》云: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是也;李時(shí)珍曰:熟地黃,乃后人復(fù)蒸曬者,諸家本草,皆謂干地黃為熟地黃。而今本邦藥鋪,以干地黃為生地黃,非也。干者,燥干之謂,如干姜是也。生者,新鮮之名,如生姜是也。故古人言生地黃,則必言汁,言之順也,豈有干而有汁者哉?仲景氏之所用,生干二品而已。其熟云者,后世之為也,不可用矣。

        卷中

        葶藶

        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癰結(jié)胸。

        考 證葶藶大棗湯證曰: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

        以上一方,葶藶搗丸如彈丸大。

        大陷胸丸證曰:結(jié)胸。

        以上一方,葶藶半升。

        己椒藶黃丸證曰:腸間有水氣。

        以上一方,葶藶一兩。

        大陷胸丸,則水利而疾愈,然則葶藶之治水也明矣。

        互 考或問曰:葶藶大棗湯、桔梗湯、桔梗白散,同治肺癰,而異其方,何也?為則答曰:用桔梗之證,濁唾腥臭,久久吐膿者也。用葶藶之證,浮腫清涕,咳逆喘鳴者也。故因其見證而處方,不為病名所絆,斯為得也。

        《淮南子》曰:葶藶愈脹。為則按:脹是水病也。

        品 考葶藶 有甜苦二種。而甜者不中用焉,本邦未出苦葶藶也。或曰:關(guān)以東間有之。

        卷中

        大黃

        主通利結(jié)毒也,故能治胸滿、腹?jié)M、腹痛。及便閉、小便不利,旁治發(fā)黃、瘀血、腫膿。

        考 證大陷胸湯證曰: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以上一方,大黃六兩。

        小承氣湯證曰:腹微滿、大便不通。

        濃樸三物湯證曰:痛而閉者。

        大黃甘遂湯證曰: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

        大承氣湯證曰:腹?jié)M痛者。

        大黃硝石湯證曰:黃膽、腹?jié)M、小便不利。

        桃核承氣湯證曰:少腹急結(jié)。

        大黃牡丹湯證曰:少腹腫痞。

        大黃甘草湯,證不具也。

        調(diào)胃承氣湯證曰:腹脹滿。又曰:大便不通。

        以上九方,大黃皆四兩。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抵當(dāng)湯證曰:少腹硬滿。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曰:心下痞、按之濡。

        桂枝加大黃湯證曰:大實(shí)痛。

        以上四方,大黃或三兩、或二兩、一兩。而亦四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張仲景氏用大黃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藥,而不單用焉。合濃樸、枳實(shí),則治胸腹?jié)M。合黃連,則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膠,則治水與血。合水蛭、虻蟲、桃仁,則治瘀血。合黃柏、梔子,則治發(fā)黃。合甘草,則治急迫。合芒硝,則治堅(jiān)塊也。學(xué)者審諸,仲景方中用大黃者,不止于茲,而以其用之之征,顯然著明于茲,故不復(fù)游贅也。

        辨 誤世醫(yī)之畏大黃也,不啻如蛇蝎。其言曰:凡用大黃者,雖病則治乎損內(nèi)而死。切問而無其人,此承本草之訛而吠聲者也,非耶!仲景氏用下劑,其亦多矣。可見大黃,攻毒之干莫也。今也畏其利,而用鉛刀,宜哉不能斷沉 也。雖大下之后,仲景氏未嘗補(bǔ)也,亦可以見損內(nèi)之說妄矣。凡藥劑之投,拔病之未及以斷其根,則病毒之動(dòng),而未能爽快,仍貫其劑也。

        毒去而后爽快,雖千萬人亦同。世醫(yī)素畏下劑,故遽見其毒未去也,以為元?dú)馓摀p,豈不亦妄哉?品 考大黃 漢土產(chǎn),有兩品,黃色而潤(rùn)實(shí)者為良,所謂錦紋大黃也,本邦近者有稱漢種大黃者也

        卷中

        大戟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

        考 證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煩。

        互 考淮南子曰:大戟去水。

        品 考大戟 漢產(chǎn)有兩品,綿大戟為良也,本邦之產(chǎn),其效較劣。

        卷中

        甘遂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短氣、小便難、心下滿。

        考 證十棗湯證曰:引胸下痛、干嘔、短氣。又曰:咳煩。

        大黃甘遂湯證曰:小便微難。

        甘遂半夏湯證曰:雖利、心下續(xù)堅(jiān)滿。

        大陷胸湯證曰:短氣躁煩。又曰:心下滿而硬痛。

        以上四方,其用甘遂,或三枚,或二兩,或一錢也。

        為則按:芫花、大戟、甘遂,同是利水,而甘遂之效最勝矣。

        品 考甘遂 漢產(chǎn)為勝,本邦所產(chǎn),其效較劣。

        卷中

        附子

        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jié)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考 證大烏頭煎證曰:繞臍痛,若發(fā),則自出汗、手足厥冷。

        烏頭湯證曰:歷節(jié)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桂枝湯證曰: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烏頭皆五枚而為君藥也。

        桂枝附子湯證曰:身體疼痛、不能自轉(zhuǎn)側(cè)。

        桂枝附子去桂加術(shù)湯證曰:前證而小便不利。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天雄散,證闕。(說在術(shù)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曰:疼煩不得伸屈。

        附子湯證曰:背惡寒。又曰: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湯證曰: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又曰:手足厥冷。

        真武湯證曰:腹痛。又曰: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湯證曰:四肢微急、難以伸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曰:惡寒。

        附子粳米湯證曰:切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麻黃部)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證不具也。(說在細(xì)辛部)

        附子瀉心湯證曰:惡寒。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術(shù)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上歷觀此諸方,其證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術(shù)湯條曰: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shù)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烏頭桂枝湯條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fù)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狀也。凡附子中病,則無不瞑眩。甚者脈絕色變,如死人狀。

        頃互 考凡附子、大戟、甘遂之類,同逐水氣。而其用之也,隨毒所在。附子主水氣,而骨節(jié)及身體桂枝加附子湯,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湯,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用附子一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者,用附子三枚。隨其痛劇,易附子亦有多少。則附子之功,可得而知也。

        《本草綱目》曰:天雄散,治失精。其說曰:暖水臟益精,誤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

        精也辨 誤《本草綱目》曰:附子性大熱。又云:大溫。夫味之辛酸苦甘咸,食而可知也。性之寒熱溫涼,嘗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為知,一測(cè)諸臆,其說紛紛,吾孰適從。夫仲景用附子以逐水為主,而不拘熱之有無也。若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大黃附子湯,其證豈得謂之無熱乎?學(xué)人察諸。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有是哉?今所謂中風(fēng)者,非古所謂中風(fēng)也。仲景氏曰:頭痛發(fā)熱、惡風(fēng)有汗者,名曰中風(fēng)。今所謂中風(fēng),則肢體不遂者而其說 于《金匱要略》及《千金效也,而設(shè)一論。更建曰:類中風(fēng)。蓋類也者,類似也。而《金匱》、《千金》之所謂中風(fēng),豈類《傷寒論》之所謂中風(fēng)乎?不類也,宜其不得其治也。為則朝夕苦思,參考仲景氏之方,今所謂中風(fēng)者,身體疼痛不仁,而往往附子之證也,今舉一二而征焉。烏頭桂枝湯證曰:手足不仁、身疼痛也。去桂加術(shù)湯證曰: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桂枝加附子湯證曰: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今有此證而用此方,無一不中。中則瞑眩,疾乃瘳。吾故曰:今所謂中風(fēng)者,非古所謂中風(fēng)。而仲景氏用附子劑者也,不可不知矣。

        品 考附子 今用本邦之烏頭也。出于奧州南部津輕松前者,是為上品。今漢客來鬻者,鹽藏而非自然之物也,其功能不與古人所論同也。李時(shí)珍曰:及一兩者難得,但得半兩以上者皆良。今漢客來鬻者,大及二兩,小不下半兩。本邦之烏頭,與時(shí)珍所說,其輕重只同;而其效與古人之所用,亦只同也。于是乎吾不用彼而用此也。《博物志》曰:烏頭、附子、天雄,一物也。《廣雅》曰:奚毒附子也。一年為側(cè)子,二年為烏喙,三年為附子,四年為烏頭,五年為天雄。為則按:其效皆同,而后世辨別之不可從矣。銼用。

        卷中

        半夏

        主治痰飲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

        考 證大半夏湯證曰:嘔吐。

        以上一方,半夏二升。

        小半夏湯證曰:嘔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嘔吐。又云:眩悸。

        半夏濃樸湯證曰:咽中如有炙臠。

        以上三方,半夏皆一升。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

        生姜瀉心湯證曰:脅下有水氣、腹中雷嗚。

        甘草瀉心湯證曰:腹中雷鳴。又云:干嘔。

        小柴胡湯證曰:嘔。又云:咳。又云:心下悸。

        大柴胡湯證曰:嘔不止。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又曰:吐涎沫。

        葛根加半夏湯證曰:嘔。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曰:干嘔。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咳。

        苓甘姜味辛夏湯證曰:嘔。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心痛。

        黃連湯證曰:欲嘔吐。

        附子粳米湯證曰:腹中雷鳴。又云:逆滿嘔吐。

        小陷胸湯證曰: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

        以上十四方,半夏皆半升。

        半夏苦酒湯證曰:咽中傷生瘡。

        甘遂半夏湯證曰:心下續(xù)堅(jiān)滿。

        以上二方,半夏十四枚,或十二枚,近半升。

        半夏散證曰:咽中痛。

        半夏干姜散證曰:干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麻黃丸證曰:心下悸。

        以上三方,半夏諸藥等分。

        上歷觀此諸方,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明矣;其余諸證,嘔而有痰者,一是皆半夏治焉。

        互 考嘔者,生姜主之。嘔而有痰者,半夏主之。

        小半夏湯、五苓散,其所治大同而小異。小半夏湯治嘔吐有痰飲者,五苓散治嘔吐而小便不利也。

        大半夏湯證,其載《金匱要略》者,蓋非古也。今從《外臺(tái)秘要》之文。

        辨 誤余嘗讀《本草綱目》半夏條曰:孕婦忌半夏,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語有之曰:有不得用其藥。悲夫!夫妊娠者,人為而天賦也,故仲景氏無有養(yǎng)胎之藥。娩身之后亦然。故方其有疾而藥也,不建禁忌。故妊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參半夏丸。余亦嘗治孕婦留飲掣痛者,與十棗湯數(shù)劑,及期而娩,母子不害也。古語所謂有故無損者,誠(chéng)然誠(chéng)然,孕婦忌半夏,徒虛語耳。

        品 考半夏 和、漢無別。銼用焉。世醫(yī)姜汁掣之。此因本草入毒草部。而恐畏其毒,遂殺其能者

        卷中

        芫花

        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考 證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

        張仲景氏用芫花,莫過于十棗湯也。為則試服芫花一味,必大瀉水。則其逐水也明矣。

        辨 誤本草芫花條。慎微曰:《三國(guó)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余歲,常如五六十。時(shí)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為則曰:方外迂怪之說,固無論于疾醫(yī)之道也。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時(shí)珍過矣!時(shí)珍過矣!有病毒而毒藥以攻之,豈不堪久服邪?學(xué)人勿眩焉。

        品 考芫花 漢產(chǎn)為良。本邦亦出焉。本邦所產(chǎn),今之所鬻者,頗多偽也,不可不正矣。本邦俗稱志計(jì)武志,是真芫花也。

        卷中

        五味子

        主治咳而冒者也。

        考 證小青龍湯證曰:咳。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時(shí)復(fù)冒。

        以上二方,五味子皆半升。

        上觀此二方。則五味子所主治也,咳而冒者明矣。

        互 考五味子、澤瀉,皆主治冒者,而有其別。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澤瀉治眩而冒者也。

        辨 誤余嘗讀本草,有五味子收肺補(bǔ)腎之言,是非疾醫(yī)之言也。原其為說,由五臟生克而來也。

        夫品 考五味子 朝鮮之產(chǎn),是為上品,漢次之。本邦之產(chǎn),其品稍劣,銼用。

        卷中

        栝蔞實(shí)

        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飲。

        考 證小陷胸湯證曰:結(jié)胸。

        栝蔞薤白白酒湯證曰:胸痹、喘息咳唾。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胸痹、不得臥。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證曰:胸痹。

        以上四方,栝蔞實(shí)皆一枚。

        上歷觀諸方。其治胸痹及痰飲也明矣;所謂胸痹者,胸膈痞塞是也。

        互 考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條曰:胸痹云云。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金匱要略》,往喘息咳唾,則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主之。胸痹而心下痞硬,則人參湯主之。此所以不可相代也,學(xué)人思諸。

        品 考栝蔞實(shí) 頌曰:其形有正圓者,有銳而長(zhǎng)者,功用皆同。今用世所謂玉章者,李時(shí)珍曰:栝

        卷中

        葛根

        主治項(xiàng)背強(qiáng)也。旁治喘而汗出。

        考 證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喘而汗出。(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葛根半斤。

        葛根湯證曰:項(xiàng)背強(qiáng)。

        葛根加半夏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加葛根湯證曰:項(xiàng)背強(qiáng)。

        以上三方,葛根皆四兩。

        為則曰:葛根主治項(xiàng)背強(qiáng)急也。葛根湯及桂枝加葛根湯,皆足以征焉。

        互 考葛根黃連黃芩湯,其用葛根最多,而無項(xiàng)背強(qiáng)急之證,蓋闕文也。施諸下利喘而汗出者,終葛根加半夏湯條曰:太陽與陽明合病,此須疾醫(yī)之言也,不取焉。葛根湯證而嘔者,此方即主之也。

        品 考葛根 和、漢無異種。藥鋪所謂生干者,是為良也。銼用。

        卷中

        防己

        主治水也。

        考 證木防己湯證曰:支飲。

        防己茯苓湯證曰:四肢腫。

        防己黃 湯證曰:身重。又曰:腫及陰。

        以上三方,防己皆四兩。

        己椒藶黃丸證曰:腸間有水氣。

        以上一方,防己一兩。

        上歷觀此諸方,其治水也明矣,未見施諸他證者也。

        互 考木防己湯,人參為君,故治心下痞堅(jiān)而有水者。防己茯苓湯,茯苓為君,故治四肢聶聶動(dòng)而水腫者。防己黃 湯,黃 為君,故治身重汗出而水腫者。仲景氏用防己,未見以為君藥者也,而其治水也的然明矣。

        品 考防己 有漢木二種。余家用所謂漢防己者也。為則按:木防己,出漢中者,謂之漢防己,譬如漢術(shù)遼五味子也。后世岐而二之,其莖謂之木防己,可謂誤矣。余試用所謂木防己者,終無寸效。而所謂漢防己者,能治水也,于是斷乎用之。陶弘景曰: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墨點(diǎn)木強(qiáng)者不佳。李當(dāng)之曰:其莖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內(nèi)黃,如桔梗,內(nèi)有黑紋,如車輻解者良。頌曰:漢中出者,破之文作車輻解,黃實(shí)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然。它處者青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蘇恭曰:木防己,不任用也。

        卷下

        香豉

        主治心中懊 也。旁治心中結(jié)痛及心中滿而煩也。

        考 證枳實(shí)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心中懊

        以上二方,香豉皆一升。

        梔子豉湯證曰:心中懊 。又曰:胸中窒。又曰:心中結(jié)痛。

        梔子甘草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梔子生姜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香豉皆四合。

        瓜蒂散證曰:心中滿而煩。

        以上一方,香豉一合。

        上歷觀此諸方,其主治心中懊 也明矣。

        互 考枳實(shí)梔子豉湯條,無心中懊 證。為則按:梔子大黃豉湯,此枳實(shí)梔子豉湯而加大黃者,而其條有心中懊 之證;心中懊 ,固非大黃所主治也。然則枳實(shí)梔子豉湯條,其脫心中懊之證也明矣。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是梔子豉湯加味之方也。故每章之首。冠以若字焉。心中懊 而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心中懊 而嘔者,梔子生姜豉湯,斯可以知已。

        辨 誤梔子豉湯方后,皆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世醫(yī)遂誤以為吐劑,不稽之甚。為則試之,特治心中懊 耳,未嘗必吐也。且心中懊 而嘔者,本方加用生姜其非為吐劑也,亦可以見矣。《傷寒論集注》曰:舊本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傳于此也。

        今品 考香豉 李時(shí)珍曰: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中淘凈,水浸一宿,瀝干,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大過,取曬簸凈,以水拌之,干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zhǔn)。安罐中,筑實(shí),桑葉蓋濃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曬七日,取出,曝

        卷下

        澤瀉

        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考 證澤瀉湯證曰: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以上二方,以澤瀉為君藥。澤瀉湯,澤瀉五兩,五苓散一兩六銖半。

        茯苓澤瀉湯證曰:吐而渴欲飲水。

        以上一方,澤瀉四兩。

        八味丸證曰:小便不利。又曰:消渴、小便反多。

        以上一方,澤瀉三兩。

        豬苓湯證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澤瀉一兩。

        牡蠣澤瀉散證曰:從腰以下有水氣。

        以上一方,用澤瀉與余藥等分。茯苓澤瀉湯以下四方,以澤瀉為佐藥也。

        上歷觀此諸方,澤瀉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互 考澤瀉、五味子,同治冒而有其別也。說見于五味子部中。

        辨 誤陶弘景曰:澤瀉久服則無子。陳日華曰:澤瀉催生,令人有子。李時(shí)珍辨之,其論詳于《本草綱目》。夫懷孕,婦人之常也,而有病不孕,故其無病而孕者,豈其藥之所能得失乎?三子不知此義,可謂謬矣。余嘗治一婦人,年三十有余,病而無子,有年于茲。諸醫(yī)無如之何,余為診之。胸膈煩躁、上逆而渴,甚則如狂,乃與石膏黃連甘草湯,并以滾痰丸服之。

        周歲,諸證盡愈。其父大喜,以語前醫(yī)。前醫(yī)曰:治病則可,而不仁也。曰:何謂也?曰多服石膏,無子也,是絕婦道也。非不仁而何?其父愕然,招余詰之。余答曰:醫(yī)者掌疾病者也。而孕也者,人為而天賦,醫(yī)焉知其有無哉?且彼人之言,子何不察焉?彼人療之十有三年,而不能治之,彼豈豫知其來者乎?其父曰:然。居頃之,其婦人始孕也。彌月而娩,毋子無品 考澤瀉 本邦仙臺(tái)所出者,是為良也。銼用。

        卷下

        薏苡仁

        主治乳腫也。

        考 證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五兩。

        薏苡附子敗醬散證曰: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分。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半兩。

        互 考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而薏苡附子敗醬散,言如腫狀,則主治浮腫明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亦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而去石膏加薏苡,則用之于咳喘浮腫可也。

        品 考薏苡仁 和、漢無別,田野水邊,處處多有焉,本交趾之種,馬援載還也,本邦有二,其殼濃,無芽,以為念經(jīng)數(shù)珠,不中用藥也。有芽尖而殼薄,即意苡也,俗傳其種弘法師之所將來也,因號(hào)弘法麥。

        卷下

        薤白

        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考 證栝蔞薤白白酒湯證曰:喘息、咳唾、胸背痛。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證曰:胸痹、心中痞。

        以上二方,薤白皆半升。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心痛徹背。

        以上一方,薤白三兩。

        上歷觀此三方,薤白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品 考薤白 有赤白二種,白者為良。李時(shí)珍曰:薤葉狀似韭,韭葉中實(shí)而扁,有劍脊,薤葉中空,似細(xì)蔥葉而有棱,氣亦如蔥,二月開細(xì)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數(shù)顆,相依而生;五

        卷下

        干姜

        主治結(jié)滯水毒也。旁治嘔吐嗽、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考 證大建中湯證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

        苓姜術(shù)甘湯證曰:身體重、腰中冷。又云:腰以下冷痛。

        半夏干姜散證曰:干嘔吐逆、吐涎沫。

        以上三方,干姜或四兩,或諸藥等分。

        人參湯證曰:喜唾。又曰:心中痞。

        通脈四逆湯證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逆。又云:干嘔。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干嘔。又云:咳。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

        柴胡姜桂湯證曰:胸脅滿。又云:心煩。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欲嘔吐。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曰:咳胸滿。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吐下。

        六物黃芩湯證曰:干嘔下利。

        以上九方,干姜皆三兩。

        梔子干姜湯證曰:微煩。

        甘草干姜湯證曰:厥,咽中干、煩躁吐逆。

        干姜附子湯證曰:煩躁、不得眠。

        以上三方,干姜二兩、一兩,而四兩之例。

        四逆湯證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冷。

        以上一方,干姜一兩半,而三兩之例。

        桃花湯證曰:下利。

        干姜人參半夏丸證曰:嘔吐不止。

        以上二方,干姜一兩,而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其嘔吐者,咳者、痛者、下利者之等,壹是皆水毒之結(jié)滯者也。

        互 考孫思邈曰:無生姜,則以干姜代之。以余觀之,仲景氏用生姜、干姜,其所主治,大同而小異;生姜主嘔吐,干姜主水毒之結(jié)滯者也,不可混矣。

        辨 誤本草以干姜為大熱,于是世醫(yī)皆謂四逆湯方中,姜、附熱藥也,故能溫厥冷,非也。按厥冷者,毒之急迫也,故甘草以為君,而姜、附以為佐,其用姜、附者,以逐水毒也。何熱之有?京師二條路白山街,有嘉兵衛(wèi)者,號(hào)近江鋪,其男年始十有三,一朝而下利,及至日午,無知其行數(shù),于是神氣困冒,醫(yī)為獨(dú)參湯與之。及至日晡所,手足厥冷,醫(yī)大懼,用姜、附益多,而厥冷益甚,諸醫(yī)皆以為不治。余為診之,百體無溫、手足擗地、煩躁而叫號(hào)、如有腹痛之狀、當(dāng)臍有動(dòng)、手不可近。余乃謂曰:是毒也!藥可以治焉。知其死生,則我不知之也;雖然,今治亦死,不治亦死,等死,死治可乎?親戚許諾。乃與大承氣湯,(一帖之重十二錢)一服。不知,復(fù)與,厥冷則變?yōu)闊帷⑷裆凑吕麥p半。服十日所,諸證盡退。由是觀之醫(yī)之于事知此藥,解此毒耳。毒之解也,厥冷者溫,大熱者涼。若以厥冷復(fù)常為熱藥,則大黃、芒硝,亦為熱藥乎?藥物之寒熱溫涼不可論,斯可以知已。

        品 考干姜 本邦之產(chǎn)有二品,曰干生姜、曰三河干姜。所謂干生姜者,余家用之。所謂三河干姜者,余家不用之。

        卷下

        杏仁

        主治胸間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氣結(jié)胸、心痛、形體浮腫。

        考 證麻黃湯證曰:無汗而喘。

        以上一方,杏仁七十個(gè)。

        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證曰:形腫者,加杏仁。

        以上一方,杏仁半斤。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曰:胸中氣塞短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曰:喘。

        桂枝加濃樸杏子湯證曰:喘。

        以上三方,杏仁皆五十個(gè)。

        大青龍湯證曰:咳喘。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杏仁四十個(gè),二兩而五十個(gè)之例。

        大陷胸丸證曰:結(jié)胸者,項(xiàng)亦強(qiáng)。

        走馬湯證曰:心痛。

        以上二方,杏仁諸藥等分。

        上歷觀此諸方,杏仁主治胸間停水也明矣。

        互 考杏仁、麻黃,同治喘,而有其別。胸滿,不用麻黃。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等用者,以有胸滿身疼二證也。《金匱要略》曰:胸痹云云,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為則按:胸痹短氣、筋惕肉 、心下悸者,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胸痹嘔吐呃逆者,橘皮枳實(shí)生姜湯主之。二方治一證,非古之道也。栝蔞實(shí)條,既辨明之,今不贅于茲也。

        品 考杏仁 和、漢無異品也。制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卷下

        大棗

        主治攣引強(qiáng)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

        考 證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煩、胸中痛。

        葶藶大棗湯證曰: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又曰:不得息。

        以上二方,以大棗為君藥,一則十枚,一則十二枚。

        苓桂甘棗湯證曰:欲作奔豚。

        越婢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生姜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大棗皆十五枚。

        甘麥大棗湯證曰:臟躁、喜悲傷。

        以上一方,大棗十枚。

        小柴胡湯證曰:頸項(xiàng)強(qiáng)。又云:脅痛。

        小建中湯證曰:急痛。

        大青龍湯證曰: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

        葛根湯證曰:項(xiàng)背強(qiáng)。

        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桂枝加黃 湯證曰:身疼重、煩躁。

        吳茱萸湯證曰:煩躁。

        以上八方,大棗皆十二枚。

        上歷試此諸方。皆其所舉諸證,而有攣引強(qiáng)急之狀者,用大棗則治矣,不則無效也。且也十棗湯,大棗為君藥,而有引痛證,斯可以為征已。

        互 考甘麥大棗湯條,有喜悲傷證,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棗以治攣引強(qiáng)急,用甘草、小麥以緩迫急也。

        苓桂甘棗湯條,有奔豚證,此其毒動(dòng)而上沖,有攣引強(qiáng)急之狀者,故用大棗也;生姜甘草湯證曰:咳唾涎沫不止。為則按:若之人患,胸中有攣引強(qiáng)急之狀,故用大棗居多也。

        為則按:仲景氏用大棗、甘草、芍藥,其證候大同而小異,要在自得焉耳。

        辨 誤大棗養(yǎng)脾胃之說,非古也,不取焉。古人云:攻病以毒藥,養(yǎng)精以谷肉果菜。夫攻之與養(yǎng),所主不同,一物而二義。如曾晰之于羊棗,好而食之是養(yǎng)也。如十棗湯,用大棗,惡而不避,是攻也。無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則為養(yǎng)也。而充藥物,則為攻也。十棗湯,大棗為君,而治攣引強(qiáng)急,豈以為養(yǎng)哉?品 考大棗 漢種者為良。其品核小而肉濃也,不去核而銼用之。

        卷下

        橘皮

        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考 證橘皮竹茹湯證曰:噦逆。(噦者呃之謂也)

        以上一方,橘皮二斤。

        橘皮枳實(shí)生姜湯證曰:胸痹。(說在杏仁部中)

        以上一方,橘皮一斤。

        橘皮湯證曰:噦。

        以上一方,橘皮四兩。

        茯苓飲證曰:心胸中有停痰。

        以上一方,橘皮二兩半。

        上歷觀此諸方,主治呃逆也明。胸痹者,停痰者,其有呃逆之證,則橘皮所能治也。

        品 考橘皮 近世間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選用焉。真橘樹者,余觀之于和州春日祠前,于遠(yuǎn)州見附驛也。

        卷下

        吳茱萸

        主治嘔而胸滿也。

        考 證吳茱萸湯證曰:嘔而胸滿。

        以上一方,吳茱萸一斤。

        品 考吳茱萸 無贗物。

        卷下

        瓜蒂

        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考 證瓜蒂散證曰: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

        又曰:心中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以上一方,瓜蒂一分。

        品 考瓜蒂 、時(shí)珍,以為甜瓜蒂。試之,無寸效也。又有一種,名柿瓜。其種殊少,而其形如柿。又有一種,如柿瓜而皮上有毛者,其始皆太苦,而不可食也。及熟,則尤甜美,其蒂甚苦,有效可用。三才圖會(huì),所謂青瓜也,本邦越前之產(chǎn),是為良也。

        卷下

        桂枝

        主治沖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fā)熱惡風(fēng)、汗出身痛。

        考 證桂枝加桂湯證曰:氣自少腹上沖心。

        以上一方,桂枝五兩。

        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苓桂甘棗湯證曰:欲作奔豚。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氣從少腹、上沖胸咽。

        桂枝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五方,桂枝皆四兩。

        桂枝湯證曰:上沖。又曰: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

        苓桂術(shù)甘湯證曰:氣上沖胸。

        以上二方,桂枝皆三兩。

        上歷觀此諸方,桂枝主治沖逆也明矣。頭痛發(fā)熱之輩,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舉焉。

        互 考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為則按:叉手冒心者,以悸而上沖故也;桂枝甘草附子湯條,無上沖證。為則按:此方桂枝甘草湯,而加附子者也。桂枝甘草湯條,有上沖證。

        然桂枝附子湯,用桂枝多于桂枝加附子湯,而無上沖證,蓋闕文也。桂枝加附子湯條,猶有桂枝之證,況于此湯,而可無桂枝之證乎?辨 誤范大成桂海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dú)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之。陸佃《埤雅》云:桂猶圭也,宣導(dǎo)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zhí)圭之使也。為則按:制字之說,范為得之,蓋以其所見而言之也。陸則失矣,蓋以臆測(cè)之,而強(qiáng)作之說也。不可從矣!《傷寒論》曰:桂枝本為解肌,非仲景氏之意也。不取,此蓋注誤入本文者也。

        宗 曰:漢張仲景,以桂枝湯治傷寒表虛。是不善讀《傷寒論》之過也。《傷寒論》中間說表里虛實(shí),非疾醫(yī)之言也,蓋后人所攙入也。凡仲景之用桂枝,以治上沖也。桂枝湯條曰:上沖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桂枝加桂湯條曰:氣從少腹上沖心。又按去桂加術(shù)湯條曰:小便自利。由是觀之,上沖則用桂,下降則否,斯可以見已。且虛實(shí)之說,仲景所言,不失古訓(xùn),而后人所攙入,則不合古訓(xùn)。宗 不善讀書,而妄為之說,過矣!品 考桂枝 氣味辛辣者,為上品也。李杲以氣味濃薄分桂枝、肉桂。遂構(gòu)上行下行之說,是臆測(cè)也,不可從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說,陳藏器、李時(shí)珍得之。

        卷下

        濃樸

        主治胸腹脹滿也。旁治腹痛。

        考 證大承氣湯證曰:腹脹滿。又曰:腹中滿痛。

        濃樸三物湯證曰:痛而閉。

        濃樸七物湯證曰:腹?jié)M。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證曰:腹脹滿。

        以上四方,濃樸皆半斤。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證曰:胸滿。

        梔子濃樸湯證曰:腹?jié)M。

        以上二方,濃樸皆四兩。

        半夏濃樸湯證曰:咽中如有炙臠。

        以上一方,濃樸三兩。

        小承氣湯證曰:腹大滿不通。

        以上一方,濃樸二兩。

        上歷觀此諸方,濃樸主治脹滿也明矣。

        互 考濃樸三物湯條,無腹?jié)M證。此湯即大承氣湯,而無芒硝者也。然則有腹?jié)M證,也可知己。

        其辨 誤張?jiān)卦唬簼鈽汶m除腹脹,若虛弱人,宜斟酌用之,誤則脫人之元?dú)庖病閯t曰:是無稽之言也。古語曰:攻病以毒藥,方疾之漸也,元?dú)鉃槠渌侄簦t(yī)以毒藥攻之,毒盡而氣旺,何怖之有?請(qǐng)舉其征。大承氣湯,濃樸為君,而有此湯之證者,多有不能食、神氣不旺者,于是施以此湯,則毒除也。毒除能食,能食氣旺,往往而然也。濃樸脫人之元?dú)猓教撜Z耳!品 考濃樸 漢產(chǎn)為良。本邦所產(chǎn),非真濃樸也,不堪用矣。或云本邦之產(chǎn),有二種,其一則冬月葉不落,是與漢土所產(chǎn)同,比睿山有之。

        卷下

        枳實(shí)

        主治結(jié)實(shí)之毒也。旁治胸滿胸痹、腹?jié)M腹痛。

        考 證枳實(shí)湯證曰:心下堅(jiān)大如盤。

        以上一方,枳實(shí)七枚。

        枳實(shí)芍藥散證曰:腹痛煩滿。

        以上一方,枳實(shí)諸藥等分。

        桂枝枳實(shí)生姜湯證曰:心懸痛。

        大承氣湯證曰:腹脹滿。

        濃樸三物湯證曰:痛而閉。

        濃樸七物湯證曰:腹?jié)M。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熱痛。

        以上五方,枳實(shí)皆五枚。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急、郁郁微煩。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證曰:胸滿。

        梔子濃樸湯證曰:心煩腹?jié)M。

        以上三方,枳實(shí)皆四枚。

        小承氣湯證曰:腹大滿不通。

        枳實(shí)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橘皮枳實(shí)生姜湯證曰:胸痹。

        以上三方,枳實(shí)皆三枚。

        上歷觀此諸方,枳實(shí)主治結(jié)實(shí)之毒也明矣。

        互 考仲景氏用承氣湯也,大實(shí)大滿,結(jié)毒在腹,則大承氣湯,其用枳實(shí)也五枚;唯腹?jié)M不通,則枳實(shí)梔子豉湯,其證不具也。為則按:梔子香豉,主治心中懊 。而更加枳實(shí),則其有胸滿之證明矣。

        品 考枳實(shí) 本邦所產(chǎn)稱枳實(shí)者,不堪用也。漢土之產(chǎn),亦多贗也,不可不擇焉。《本草綱目》諸家,岐枳實(shí)、枳殼而為之說,非古也。吾則從仲景氏也。

        卷下

        梔子

        主治心煩也,旁治發(fā)黃。

        考 證大黃硝石湯證曰:黃膽。

        梔子柏皮湯證曰:身黃。

        以上二方,梔子皆十五枚。

        梔子豉湯證曰:煩。

        梔子甘草豉湯,證不具也。(說在香豉部中)

        梔子生姜豉湯,證不具也。(說在香豉部中)

        枳實(shí)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枳實(shí)部中)

        梔子濃樸湯證曰:心煩。

        梔子干姜湯證曰:微煩。

        茵陳蒿湯證曰: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

        以上七方,梔子皆十四枚。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黃膽。

        以上一方,梔子十二枚。

        上歷觀此諸方,梔子主治心煩也明矣。發(fā)黃者,其所旁治也,故無心煩之證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矣。

        互 考梔子大黃豉湯,梔子十二枚。為則按:當(dāng)作十四枚,是梔子劑之通例也。

        為則按:香豉,以心中懊 為主,梔子則主心煩也。

        辨 誤本草諸說,動(dòng)輒以五色配五臟。其說曰:梔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煩。又曰:梔子治發(fā)黃,黃是土色,胃主土,故治胃中熱氣。學(xué)人取其然者,而莫眩其所以然者,斯為可矣。

        品 考梔子 處處出焉。銼用。

        卷下

        酸棗仁

        主治胸膈煩躁、不能眠也。

        考 證酸棗仁湯證曰:虛煩,不得眠。

        (為則按:虛煩當(dāng)作煩躁。)

        以上一方,酸棗仁二升。

        辨 誤時(shí)珍曰:熟用不得眠,生用好眠,誤矣!眠與不眠,非生熟之所為也。乃胸膈煩躁,或眠或不眠者,服酸棗仁,則皆復(fù)常矣。然則酸棗仁之所主,非主眠與不眠也。而歷代諸醫(yī),以此立論誤也,以不知人道也。夫人道者,人之所能為也。非人之所能為者,非人道也。學(xué)圣人之道,然后始知之。蓋眠者寤者,造化之主也,而非人之為也。而煩躁者,毒之為而人之造也,酸棗能治之。故胸膈煩躁、或寤而少寐、或寐而少寤,予不問酸棗之生熟,用而治之,則煩躁罷而寤寐復(fù)故。嗚呼悲哉!圣人之世遠(yuǎn)人亡。歷代之學(xué)人,其解圣經(jīng),往往以天事混之于人事,故其論可聞,而行不可知也。人而不人,醫(yī)而不醫(yī),吾黨小子慎之!勿混造化與人事矣。

        品 考酸棗仁 和、漢共有焉。漢產(chǎn)為良也。

        卷下

        茯苓

        主治悸及肉 、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考 證苓桂甘棗湯證曰:臍下悸。

        茯苓戎鹽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茯苓澤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茯苓皆半斤。

        防己茯苓湯證曰:四肢聶聶動(dòng)。

        茯苓四逆湯證曰:煩躁。

        以上二方,茯苓皆六兩。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茯苓三兩,而亦六兩之例。

        苓桂術(shù)甘湯證曰:身為振振搖。又云:頭眩。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小便難。

        苓姜術(shù)甘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不具也。(說同上)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眩悸。

        半夏濃樸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六方,茯苓皆四兩,此外苓桂劑頗多,今不枚舉焉。

        茯苓甘草湯證曰:心下悸。

        以上一方,茯苓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茯苓飲,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栝蔞瞿麻丸證曰:小便不利。

        葵子茯苓散證曰:頭眩。

        真武湯證曰:心下悸、頭眩、身 動(dòng)。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去桂加茯術(shù)湯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方六,茯苓皆三兩。

        五苓散證曰: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

        以上一方,茯苓十八銖。

        豬苓湯證曰:小便不利、心煩。

        桂枝茯苓丸證曰:胎動(dòng)。(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茯苓諸藥等分。

        上歷觀此諸方。曰心下悸、曰臍下悸、曰四肢聶聶動(dòng)、曰身 動(dòng)、曰頭眩、曰煩躁,一是皆悸之類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則治。其無悸證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然則悸者,茯互 考茯苓戎鹽湯、茯苓澤瀉湯,各用茯苓半斤,以為主藥,而不舉茯苓之證。苓桂甘棗湯,亦用茯苓半斤,而有臍下悸之證。其他用茯苓為主藥者,各有悸眩 動(dòng)之證。況于二方多用茯苓,而可無若證乎?其證脫也必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是苓桂術(shù)甘湯去桂術(shù)加杏仁者也,然則其脫茯苓之證也明矣。

        茯姜術(shù)甘湯,有身為振振搖證,此非桂之主證,而苓之所能治也,然則苓姜術(shù)甘湯條,脫此證也明矣。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是防己茯苓湯,以黃 、甘草代人參、芒硝者。而防己茯苓湯,有四肢聶聶動(dòng)之證,是非黃 、甘草之主證,而茯苓之所主治也。由是觀之,此湯脫四肢 動(dòng)之證也明矣。

        半夏濃樸湯,是小半夏加茯苓湯,更加濃樸、蘇葉者也。然則其脫眩悸之證也明矣。

        茯苓甘草湯方,是苓桂術(shù)甘湯,去術(shù)加姜者也。可以前例而推之。

        茯苓飲,以苓為主,而不舉其證,以他例推之。心悸下而痞硬、小便不利、自吐宿水者,此附子湯方,是真武湯去姜加參者也;真武湯條,有心下悸、頭眩、身 動(dòng)之證,然則此湯之條,脫若證也明矣。

        桂枝茯苓丸證曰:胎動(dòng)在臍上。為則按:蓋所謂奔豚也,而不可臆測(cè)焉。以旁例推之,上沖人參茯苓黃連,其功大同而小異,說在人參部中。

        品 考茯苓 和、漢無異也。陶弘景曰:仙方止云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之應(yīng)無嫌。

        斯言得之,赤白補(bǔ)瀉之說,此臆之所斷也,不可從矣。

        卷下

        豬苓

        考 證豬苓湯證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散證曰:思水者。

        以上二方,豬苓諸藥等分。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以上一方,豬苓十八銖。

        上歷觀此三方,豬苓所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明矣。

        品 考豬苓 和、漢共有焉,漢產(chǎn)實(shí)者為良也。

        卷下

        水蛭

        主治血證也。

        考 證抵當(dāng)湯證曰:少腹硬滿云云。又曰:經(jīng)水不利下。

        抵當(dāng)丸證曰:少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

        以上二方,水蛭或三十個(gè)、或二十個(gè)。

        上觀此二方,則水蛭之所主治也明矣。為則按:診血證也,其法有三焉。一曰少腹硬滿,而小便利者,此為有血,而不利者,為無血也;二曰病患不腹?jié)M,而言腹?jié)M也;三曰病患喜妄,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此為有血也。仲景氏診血證之法,不外于茲矣。

        品 考水蛭 蘇恭曰:有水蛭、草蛭。大者長(zhǎng)尺許,并能咂牛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

        卷下

        龍骨

        主治臍下動(dòng)也。旁治煩驚失精。

        考 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一方,龍骨四兩。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曰:失精、少腹弦急。

        天雄散,證闕。(說在術(shù)部中)

        蜀漆散,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龍骨三兩,或諸藥等分。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曰:煩驚。

        以上一方,龍骨一兩。(說在外傳中)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曰:煩躁。

        以上一方,龍骨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龍骨所治驚狂煩躁失精也。無容疑者,為則每值有其證者,輒用之而間有無效者,于是乎中心疑之。居數(shù)歲,始得焉。其人臍下有動(dòng)而驚狂、或失精、或煩躁者,用龍骨劑,則是影響。其無臍下動(dòng)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由是觀之,龍骨之所主治者,臍下之動(dòng)也。而驚狂失精煩躁,其所旁治也。學(xué)人審諸。

        互 考蜀漆散條,所謂瘧者,是寒熱發(fā)作有時(shí)也;而其有臍下動(dòng)者,此散所主治也;無臍下動(dòng)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

        辨 誤龍骨之說,或曰斃也,或曰石也,諸說終無有一定也。為則按:譬如人物乎,父精母血,相因?yàn)轶w,人人而所知也。雖然,果然之與,不孰究論之龍骨亦然。究論何益之有?至如其效用,則此可論也可擇也,不可不知也。

        品 考龍骨 以能化者為上品也。有半骨半石之狀者,是未化也。取龍骨法,如取石膏法也。

        打碎用之。

        卷下

        牡蠣

        主治胸腹之動(dòng)也,旁治驚狂煩躁。

        考 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一方,牡蠣五兩。

        牡蠣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牡蠣四兩。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牡蠣諸藥等分。

        柴胡姜桂湯證曰:微煩。

        以上一方,牡蠣三兩。

        以上一方,牡蠣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曰:煩驚。

        以上一方,牡蠣一兩半。(說在外傳中)

        上歷觀此諸方,牡蠣所治驚狂煩躁,似與龍骨無復(fù)差別。為則從事于此也久之,始知牡蠣治胸腹之動(dòng)矣,學(xué)人亦審諸。

        互 考牡蠣黃連龍骨同治煩躁,而各有所主治也。膻中黃連所主也,臍下龍骨所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煩躁者,牡蠣所主也。

        牡蠣湯條曰:瘧。牡蠣澤瀉散條曰:有水氣。其所舉之證,蓋不具也。以他例推之。喘急息迫,而胸中有動(dòng)者,牡蠣湯主之也。身體水腫、腹中有動(dòng)、渴而小便不利者,牡蠣澤瀉散主之也。學(xué)人審諸。

        品 考牡蠣 殼之陳久者為良也。余家今用出于藝州者也。坊間所鬻者,不堪用也。

        跋

        蓋古書之貴于世,以施諸今而有征也。其古雖并于詩書,言之與實(shí)背馳,則不足貴矣。

        本草之書,傳于世也雖邈焉。鑿說之甚,辨折以胸臆,引據(jù)以神仙,其言巧而似。于是其理達(dá)而遠(yuǎn)乎實(shí),游斷諜諜,不異趙括之論兵也。先考東洞翁,于是作《藥征》,考校效驗(yàn),訂繩謬誤,揣權(quán)宜,精異同。雖頗窮經(jīng)旨,未嘗有如本草說多能者。然循其運(yùn)用之變,奏異功則殆如天出,而俏性多能,是方之功,而非一物之能也。夫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露于月,而浮云蓋其光,則水火忽不可致也。而終日握陽燧不得溫手,終夜舐方諸不能止渴。方諸陽燧,雖致水火,責(zé)之以其能而不獲者,非自然之能也。自然之能出乎天,而不假他力,法用之功成之可以據(jù),載籍雖古,豈足尊信哉?行考之于《藥征》也,主治頗詳明,不道陰陽,不拘五行,以顯然之證。征于長(zhǎng)沙之法,推功之實(shí),審事之狀,闡眾之所未發(fā),以燭乎冥行之徒。誠(chéng)扁鵲之遺范也。其書之已成,受業(yè)者奉之,屢請(qǐng)刊行。翁喟然歡曰:過矣!刊行何急?世所刊之書,后欲廢者,往往有之,皆卒然之過也。藥論者,醫(yī)之大本,究其精良,終身之業(yè)也。今刊未校之書,傳乎不朽,為人戮笑,寧蠹滅于櫝中,終不許焉。翁卒暨于今十有二年,遂命剞劂之師,利行之于世矣。

        天明甲辰之冬十一月朔男猷謹(jǐn)題

        

      《藥征》原文在線閱讀

      藥征  自序  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藥,共醫(yī)事。由是觀之,藥毒也,而病毒也,藥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而考本草,有毒者...
      推薦度:
      點(diǎn)擊下載文檔文檔為通用格式
      投訴建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