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醫
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
破格救心湯救治心衰實錄
我從事中醫臨床46年,在缺醫少藥的農村,運用自創破格救心湯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癥,并使百余例現代醫院已發病危通知書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中華醫學寶庫蘊藏極富,在救治重危急癥領域,有強大的生命力,獨具特色與優勢。方法簡單易行,安全穩妥,見效快,成功率高,費用低廉,為普通人群所能承受,適合我國當前國情。二十一世紀,全球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年易患之心腦疾患,又居威脅人類生命三大殺手之首。本方對多種老年重危急癥有泛應曲當之效,可有效保護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故不揣淺陋,將本方組成與思路、個人運用的粗淺體會,簡介如下,請海內外同仁不吝賜教。
一、方劑組成與來源
1.方劑組成: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另煎濃汁對服),山萸凈肉60~120克,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
2.煎服方法:病勢緩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時1次,日夜連服1~2劑,病勢危急者,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喂,或鼻飼給藥,24小時內,不分晝夜頻頻喂服1~3劑。
3.方劑的創制與思路:本方始創于60年代初期,經40年臨證實踐,逐漸定型。
本方脫胎于《傷寒論》四逆湯類方、四逆湯衍生方參附龍牡救逆湯及張錫純氏來復湯,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而成。方中四逆湯為中醫學強心主劑,臨床應用1700余年,救治心衰,療效卓著。心衰病人,病情錯綜復雜,不但陽氣衰微,而且陰液內竭,故加人參,成為四逆加人參湯,大補元氣,滋陰和陽,益氣生津,使本方更臻完善。但用于救治心衰垂危重癥仍然生死參半。細究其因,不外兩點:第一,歷代用傷寒方,劑量過輕,主藥附子,僅10克左右。考《傷寒論·四逆湯》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論的漢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約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與藥效為制附子之兩倍以上,則傷寒論原方每劑所用附子相當于現代制附子40~60克,而歷代用四逆湯僅原方的1/6~1/10。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于頃刻,誠然難矣!其二,之所以不敢重用附子,乃因畏懼附子之毒性。古今本草,已有定論,附子有大毒。但附子為強心主將,其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藥效之所在。當心衰垂危,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臟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陰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發之際,陽回則生,陽去則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純陽之品的大辛大熱之性,不以雷霆萬鈞之力,不能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而挽垂絕之生命。1961年7月,當筆者救治一例60歲垂死老婦時,患者四肢冰冷,測不到血壓,摸不到脈搏,僅心口微溫,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參湯中,武火急煎,隨煎隨喂,1小時后終于起死回生。按現代藥理實驗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時,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由此悟出,對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劇毒,正是救命的仙丹。我一生所用附子超過5噸之數,經治病人在萬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時用附子500克以上者,從無一例中毒。本方中炙甘草一味,更具神奇妙用。傷寒四逆湯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兩倍,足證仲景當時充分認識到附子的毒性與解毒的措施,甘草既能解附子的劇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現代藥理實驗研究,炙甘草有類激素樣作用,而無激素之弊)。而在破格重用附子100克以上時,炙甘草60克已足以監制附子的毒性,不必多慮。經這樣的改進之后,重癥病人的治愈率可達十全。而垂死病人救活率,僅可達十之六七。由于個人學識淺薄,思路狹窄,只見局部,不見整體。但著眼于“心衰”一端,而忽視了垂死病人全身衰竭的全局—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散失,故本方的治愈率停滯在生死參半的水平,約10年之久。后讀近賢張錫純氏《醫學衷中參西錄》,張氏為我國近代中西醫結合的先驅者。他在書中創立“來復湯”一方(山萸肉60克、生龍牡粉各30克、生杭芍18克、野臺參12克、炙甘草6克)可補四逆湯之不足。其論云:“……寒溫外感諸癥,大病瘥后不能自復,(陰陽氣血脫失過甚,全身功能衰竭狀態)寒熱往來,虛汗淋漓(大汗亡陽,氣血將脫)……目睛上竄,勢危欲脫(腦危象休克先兆);或喘逆(呼吸衰竭,氣脫于上)或怔忡(早搏、心臟纖顫、心跳驟停之先兆);或氣虛不足以息(呼吸衰竭),諸癥只見一端,即宜急服。”張氏認為:“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故人虛極者,其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也?!?/span>(古人論肝,皆與高級神經活動相關,亦即現代之腦危象出現前兆,為全身功能衰竭之最后轉歸)張氏盛贊"萸肉救脫之功,較參、術、芪更勝。蓋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也,凡人身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山萸肉為救脫第一要藥”。余師其意,于破格人參四逆湯中重加山萸肉、生龍牡,更加活磁石、麝香,遂成破格救心湯方。方中,尤以山萸肉一味,“尤能收斂元氣,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竊,流通血脈,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此點極為重要,為古今諸家本草未曾發現之特殊功效,可適應一切心衰虛中夾瘀的特征。對冠心病尤為重要。)用之,可助附子固守已復之陽,挽五臟氣血之脫失。而龍牡二藥,為固腎攝精、收斂元氣要藥;活磁石吸納上下,維系陰陽;麋香,急救醒神要藥,開中有補,對一切腦危象(痰厥昏迷)有斬關奪門、辟穢開竅之功?!吨兴幋筠o典》載:“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證實,小量麝香對中樞神經系統,呼吸、循環系統均有興奮作用。對心衰、呼吸衰竭、血壓下降、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均有可靠療效?!?/span>
破格救心湯增強了仲景先師四逆湯類方回陽救逆的功效。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使本方發生質變。麝香、龍牡、磁石的增大,更使本方具備了扶正固脫,活血化瘀,開竅醒腦,復蘇高級神經功能,從而救治呼吸循環衰竭,糾正全身衰竭狀態,確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二、本方功效與主治
本方可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陰。凡內外婦兒各科危重急癥,或大吐大瀉,或吐衄便血,婦女血崩,或外感寒溫,大汗不止,或久病氣血耗傷殆盡……導致陰竭陽亡,元氣暴脫,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癥導致循環衰竭),癥見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咣白或萎黃、灰敗,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氣冷,喘息抬肩,口開目閉,二便失禁,神識昏迷,氣息奄奄,脈象沉微遲弱,一分鐘50次以上,或散亂如絲,雀啄屋漏,或脈如潮涌壺沸,數急無倫,一分鐘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醫籍所載心、肝、脾、肺、腎五臟絕癥和七怪脈絕脈等必死之癥、現代醫學放棄搶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1小時起死回生,3小時脫離險境,一晝夜轉危為安。
三、臨床應用舉隅
應用本方,要嚴格遵循中醫學辨證論治法則,膽大心細,謹守病機,準確判斷病勢。脈證合參,諸癥若見一端,即宜急服。凡亡陽竭陰之端倪初露,隱性心衰的典型癥狀出現(如動則喘急、胸悶,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時時思睡,夜尿多,以及無痛性心肌梗塞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本方平劑;亡陽竭陰之格局已成,急投本方中劑;垂死狀態,急投本方大劑。服藥方法,急癥急治,不分晝夜,按時連服,以保證血藥濃度,有效挽救病人生命,極重癥24小時連服3劑。
1.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腦危象
靈石教育局老干部閆祖亮,男,60歲。1995年3月24日凌晨4時病危邀診。診見患者昏迷不醒,吸氧。面如死灰,唇、指、舌青紫,頭汗如油,痰聲漉漉,口鼻氣冷,手冷過肘,足冷過膝,雙下肢爛腫如泥,二便失禁,測不到血壓,氣息奄奄。詢知患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代償期達10年。本次發病1周,縣醫院搶救6日,病危出院,準備后事。昨夜子時,突然暴喘痰壅,昏迷不醒。縣醫院內科診為“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腦危象”,已屬彌留之際。切脈散亂如雀啄屋漏,移時一動。前人謂,凡病情危重,寸口脈難憑,乃按其下三部趺陽、太溪、太沖三脈,尚屬細弱可辨。此癥子時瀕危未死,子時后陰極陽生,已有一線生機。至凌晨4時,十二經營衛運行肺經當令,本經自旺。病情既未惡化,便是生機未絕。遂投破格救心湯大劑,以挽垂絕之陽而固脫,加三生飲豁痰,麝香辟穢開竅醒腦而救呼吸衰竭:
附子150克,干姜、炙甘草各60克,高麗參30克(另燉濃汁對服),生半夏30克,生南星、菖蒲各10克,凈山萸肉120克,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沖),鮮生姜30克,大棗10枚,姜汁1小盅(對入)。
病情危急,上藥加開水1.5公斤,武火急煎,隨煎隨灌,不分晝夜,頻頻喂服。
3月25日6時二診:得悉于半日一夜內服完上方1劑。子時過后汗斂喘定,厥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面色由灰敗轉為萎黃,紫疳少退,痰鳴大減。呼之可睜眼,神識仍末清。六脈遲細弱代,48次/分,已無雀啄、屋漏之象,回生有望。囑原方附子加足200克,余藥不變,日夜連服3劑。
3月26日三診:患者已醒,唯氣息微弱,聲如蚊蚋,四肢回溫,可以平臥,知饑索食。脈沉遲細,58次/分,已無代象。多年來喉間痰鳴消失。其妻告知,昨夜尿濕大半張床褥,腿已不腫,正是大劑量附子破陰回陽之效。真陽一旺,陰霾自消。病已脫險,元氣未復。續給原方3劑,去生半夏、生南星、菖蒲、麝香。附子減為150克,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鹽補骨脂、仙靈脾及胡桃肉)各30克溫養肝腎精氣以固脫。每日1劑,煎分3次服,
3月30日四診:諸癥均退,食納漸佳,已能拄杖散步。計前后四診,歷時5天,共用附子1.1公斤,山萸肉0.75公斤,九死一生垂危大癥,終于得救。方中生半夏為降逆化痰要藥,用時以溫水淘洗3次,加等量鮮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強療效,頗有妙用。
2.肺心病心衰合并腦危象急性腎功衰竭
靈石藥材公司王桂梅之母,62歲。1979年2月4日,縣醫院診為“肺心病心衰并發腦危象,急性腎功衰竭”,病危出院準備后事。診見患者深昏迷,痰聲拽鋸,頸脈動甚,腹腫如鼓,臍凸胸平,下肢爛腫如泥。唇、舌、指甲青紫,苔白厚膩,六脈散亂。摸其下三部則沉實有力,詢知患痰喘31年,此次因外感風寒,引發暴喘。住院7日,始終無汗,已2日無尿,視其唇指青紫,心衰之端倪已露。寒飲久伏于中,復感外寒,陰寒充斥內外,蔽阻神明。擬破格救心湯平劑與小青龍湯合方化裁,溫里寒,開表閉,滌痰醒神為治:
附子30克,麻黃、桂枝、赤芍、干姜、細辛、五味子、菖蒲、郁金、葶藶子(包)、炙草各10克,生半夏、茯苓各30克,麝香0.3克(沖),竹瀝60克(對入),姜汁1小盅(對入)。
鮮生姜10大片,大棗10枚,1劑。
2月5日二診;服后得汗,大便1次,隨即蘇醒。小便甚多,一日夜約3000毫升以上。腹部及下肢腫脹,已消七八,足背出現皺紋,臍凸亦消。囑原方再進1劑。后數日遇于街頭,已全好。
愚按:破格救心湯是回陽固脫、起死回生之劑。臨床應用,見機即投,不可猶豫。本病例雖無“四逆”見證,但陰水泛濫、唇甲青紫等亡陽先兆已露,一經投用,覆杯得救。若等到“諸癥悉具,險象叢生”則醫者焦頭爛額,患者生死難測。又,本方治療重度心衰水腫,及腎衰無尿,能于一日之間,十去其八,出乎意料。事后揣摩,除本方溫陽消陰,蒸動膀胱氣化,茯苓利水之外,得力于麻黃一味。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今寒邪閉肺,水道不通,故聚水成腫。用麻黃發汗解表,開提肺氣,肺氣開則水道通,水腫迅速消道。此后曾遇多例慢性腎炎水腫及頑固性心衰水腫病例,追根尋源,均有外感寒邪久伏病史,于對癥方內加麻黃一味,提壺揭蓋,開宣肺閉,尿量迅速增多而愈。
3.風心病心衰垂危
靈石縣土產公司書記吳云凱,55歲,患風濕性心臟病12年,頑固性心衰5年,心功Ⅲ級。近5年大部分時間在醫院度過。1977年6月23日,患者在城關醫院住院治療月余。病情加重,急性心衰合并室顫,心率212次/分,已發病危通知書,家屬要求中醫會診。
9時30分,診見患者目暗無神,面如死灰,頭汗如油,神識昏糊,喘不能言,氣息奄奄,小便自遺。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氣冷,全身冰冷,僅胸部微溫,腹脹如鼓,下肢爛腫如泥,吸氧,測不到血壓,寸口部脈如游絲。五臟絕癥已見其三,元陽垂絕,危在頃刻。所幸下三部太溪根脈微弱可辨,是為一線生機。遂投大劑破格救心湯,重用附子200克,加沉香粉3克沖,油桂3克沖,云苓、澤瀉各30克,以納氣歸腎利水消腫。武火急煎,邊煎邊灌。10時許開始服藥,一刻鐘后陽回厥退,汗斂喘定。11時30分,知饑索食,心率100次/分,脫險。囑原方再取3劑,3小時1次,晝夜連服。下午4時,水腫消退,心率82次/分,已能拄杖出游。計前后31小時,服附子0.75公斤、山萸肉0.5公斤弱,古今曰為必死之癥,竟獲治愈。
4.布魯氏桿菌病急性心衰瀕危
張建亮,男,28歲,靜升鎮狐子溝村農民,1999年4月13日急診。患者從事牧羊3年,傳染布魯氏桿菌病1年半,遷延失治,心、肝、腎實質損害。4月3日,突發心衰,緊急住入省人民醫院(住院號230511),最后診斷:“全心擴大,室性早搏,心功Ⅳ級,心衰Ⅲ度;胸腔積液;大動脈病變,肝功損害,低蛋白血癥;Nec贅生物伴脫垂AB(重)MB(輕--中)PB(輕)TR(輕),已經5日全力搶救無效,4月8日早8時病危,專家會診認為,隨時有生命危險,出院準備后事,邀余作最后挽救。
診見患者端坐呼吸,頻咳暴喘,喉間痰鳴漉漉,嘔吐涎沫;面色灰暗,神情萎頓,似睡似醒,聲若蚊蚋,唇指紫暗,胸痛徹背;全身凹陷性水腫,臍凸胸平,睪丸水腫,尿少,日夜約150毫升;厭食,食入則脹急欲死,日僅喝點稀粥;憎寒無汗,亦無涕淚;脈促,114次/分,頻見雀啄;舌紫暗,滿布紫黑瘀斑。病人氣息奄奄,口不能言,本病何以演變為三陰寒凝,氣化冰結局面,已無法察知。從脈證推斷,必是初病失表,致外邪深入五臟,正虛無力驅邪外出,伏于血分,漸致陰竭陽亡。脈見雀啄,時時有心跳驟停之險,故古代醫典把七怪脈列為必死之候。而患者接病危通知書已達11日而未死,則正氣尚存,又正在壯年,便有一線生機。詢知此次因感冒而突發心衰,則此“感冒”二字便是生死關鍵,凡病皆由表入里,“表”既是邪之入路,亦是邪之出路。今病半月,仍憎寒無汗,是表氣閉塞,外邪欲出無路,此亦三焦氣化冰結,聚水成腫之主因。少陰與太陽同病,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法,溫里寒,開表閉,正堪借重。表閉一開,開門逐盜,伏邪外透,便有轉機。遂擬以破格救心湯大劑,加麻黃、細辛開表閉,加油桂、五苓蒸動下焦氣化而利水,更合瓜蔞薤白白酒湯、丹參飲開胸滌病破瘀,麋香辟穢開竅而救呼吸衰竭:
附子200克,干姜、炙甘草各60克,高麗參30克(另燉),五靈脂30克;無核山萸肉120克,生龍牡、活磁石、煅紫石英、瓜蔞各30克,薤白15克,白酒100克,丹參30克,檀降香、砂仁、企邊桂各10克,桂枝、白術各30克,茯苓45克,豬苓、澤瀉各15克,桃杏仁各15克,麻黃、細辛各10克,鮮生姜30克,大棗12枝,麋香1克(分沖);
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450毫升,對入參汁,3次分服,3小時1次,日夜連服3劑。
上藥于2日內分9次服完,當日服第1次后,頭部見汗,喘咳頓減;服2次后,全身得暢汗,小便大增,日夜達3000毫升以上,水腫消去十之七八,次日進食面條1碗,起床托炕沿來回散步,面色由灰暗轉紅潤,脈沉弱82次/分,雀啄脈消失,脫險。歷來視汗法為小技,病至奄奄一息,汗法似無用武之地。殊不知,此際妥施汗法切中病機,常常扭轉敗局,救人性命,汗法之妙,竟有起死回生之效!
5.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或急性心梗,屬中醫學真心痛范疇,《內經》有"朝發夕死"的記述。病勢兇險,危在頃刻,當分秒必爭,針藥并施。先沖服凈麝香0.5克,冰片0.05克,含化速效救心丸5粒,蘇合香丸1粒。毫針重刺素髎、左中沖,于左內關行提插捻轉,約5分鐘,痛止,為辨證施救贏得寶貴的時間。
曾治靈石農牧局局長查富保,60歲,1982年正月初六急診,經縣醫院心電圖確診為冠心病月余。14時心絞痛發作,含化硝酸甘油片,可緩解半小時,不以為意,18時許,絞痛再發,含劑及亞硝酸異戊脂吸入無效。內科會診擬診急性心梗,建議急送省級醫院搶救。因時間緊迫,尋車不易,乃邀余診視。見患者面青慘,唇、甲青紫,大汗而喘,肢冷,神情恐怖,脈大無倫120次/分,舌邊尖瘀斑成條成片,舌苔灰膩厚。急予上法針藥并施,約10分鐘痛止?;颊吒吣?,腎陽久虧于下,春節勞倦內傷,又過食肥甘,致痰濁瘀血阻塞胸膈,屬真心痛重癥。且亡陽厥脫諸癥畢見,遂投破格救心湯大劑變方:
附子150克,高麗參(另燉濃汁對入)、五靈脂各15克,瓜蔞30克,薤白(酒泡)15克,丹參45克,檀香、降香、砂仁各10克,山萸肉90克,生龍牡、活磁石、郁金、桂枝尖、桃仁、靈脂、細辛各15克,萊菔子(生炒各半)各30克,炙草60克,麝香0.5克,三七粉10克(分沖),2劑。
上方以參附龍牡、磁石、山萸肉救陽斂陰固脫。紅參、靈脂同用,益氣化瘀,溶解血凝,瓜蔞薤白白酒湯合萊菔子,開胸滌痰,消食降胃;丹參飲合郁金、桃仁、三七、麝香,辟穢開竅,化瘀通絡,細辛散寒定痛,桂枝引諸藥直達心宮,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2小時1次,晝夜連服。余守護病榻,20時10分,服第一次藥后1刻鐘汗斂喘定,四肢回溫,安然入睡,至正月初七上午6時,10小時內共服藥2劑,用附子300克,諸癥均退,舌上瘀斑退凈。為疏培元固本散一料治本(三七、琥珀、高麗參、胎盤、藏紅花、黃毛茸等),追訪18年未犯。余以上法加減進退,治心絞痛百余例,心梗及后遺癥12例,均愈。其中一例心肌下壁梗死患者,服培元固本散1料(約百日)后經多次CT復查,無異常發現,說明培元固本散有活血化瘀、推陳致新、修復重要臟器創傷的殊效。
6.冠心病并發頻發室性早博,纖顫休克
中央七二五臺家屬王桂梅,45歲,1998年11月27日,急性休克收住汾局醫院內科。診為"冠心病心衰并發頻發室性早博及纖顫",經搶救1小時,病情無改善,其婿電話向余征詢治法。詢知患者心跳248次/分,心區劇痛,大汗不止而喘,癥情兇險。遂電告破格救心湯大劑急煎令服300毫升而脫險,次日診之,脈促134次/分,尿多不渴,舌紅少苔,腰困如折。乃囑原方加麥冬、五味子各15克以救陰,一日連進2劑,第3日下午,早搏消失,84次/分而出院,令改服本方平劑3劑。每日1劑,以資鞏固。追訪1年未復發。
7.肺系諸疾而見心衰,氣喘不能接續,為久病及腎,陽衰不能納氣,投本方平劑,另加胡桃6枚(合為人參胡桃湯)蛤蚧尾1對、沉香粉3克,與高麗參共研細粉,分次吞服,納氣歸腎,立解其危。
8.鼻衄,大出血不止,有日夜達半臉盆者,面赤如醉,脈如波濤洶涌,重按則無。此屬陰虛于下,龍雷之火上奔無制,陰竭陽亡之變,就在頃刻,切不可寒涼清熱止血。速投本方平劑,合引火湯(九地90克,鹽巴戟肉、天麥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油桂2克米丸先吞),以滋陰配陽,引火歸原,一服立止。本法急救鼻衄大出血垂危50余人,均愈。
9.吐血盈碗盈盆,或大咯血,或婦女暴崩出血不止,或鼻衄日夜不止,或大便慢性出血,日久不止,突變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如紙,氣息奄奄,此為氣隨血脫,陰損及陽。脾腎陽衰,不能統攝血液。速投本方平劑,龍牡煅用,山萸肉加至120克,干姜改姜炭10克,三仙炭各10克,血余炭4克沖,生芪30克。歸身15克,阿膠20克(化入),九地45克,以滋陰救陽,益氣止血固脫。
曾治靈石房管所所長武榮,41歲。胃潰瘍大出血瀕危。晉中康復醫院確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幽門不全梗阻,血色素5克,大便潛血(++++)。夏末酒醉后吐血盈碗,瀝青樣黑糊便45日,收入外科緊急輸血。會診認為體質過虛,暫不宜手術,住院1周后送回家中療養。1963年9月16日診見患者面色、唇、指如白紙,食入即吐,神糊思睡,四肢冷,頭暈不能起立,動則氣喘自汗,不渴尿多,脈遲細弱,48次/分。證屬脾虛不能統血,血證久延,陰損及陽,氣隨血脫,亡陽之險象畢露。頻頻嘔吐,藥難下咽,急則治標:
赭石粉、生半夏、高麗參(另對)、云苓各30克,吳茱萸(洗)、炙草各15克,鮮生姜30克,姜汁20毫升,大棗12枚。
煎取濃汁300毫升,不分晝夜,小量多次呷服,嘔止再診。下午3時,藥后2小時嘔止,順利進食牛奶1杯,蛋糕1塊。遂投破格救心湯平劑,龍牡煅用,山萸肉加至120克,姜炭、三仙炭各10克,合拙擬"三畏湯"(人參、靈脂、油桂、赤石脂、公丁香、郁金為治各類潰瘍之效方)當歸補血湯,龜、鹿、阿膠各10克(化入),上藥服1劑,大便潛血(-)。服6劑后血色素上升至9克。日可進食斤許,出入已如常人,開始上半日班。乃擬加味培元固本散以拔除病根(三七、鳳凰衣、煅牡蠣、大貝、內金、魚鰾膠珠、琥珀、高麗參,鹿茸、血竭、全胎盤、蛤蚧),月余后赴康復醫院復查,潰瘍痊愈,追訪30年健康逾于病前。此法治愈各類潰瘍重癥在300例以上。
又治靈石鐵廠家屬王季娥,42歲,1973年9月10日
中午,突然暴崩,出血一大便盆,休克1小時許,面如白紙,四肢冰冷,氣息奄奄,六脈俱無,下三部太溪脈似有似無,廠醫注射止血、強心劑無效。遂從血脫亡陽立法,以大劑破格救心湯合當歸補血湯,龍牡煅用,干姜改用姜炭50克,本人頭發制炭6克沖,下午2時50分,開水武火急煎,邊煎邊灌,邊以大艾柱灸神闕,下午3時30分血止,厥回脈漸出。黃昏時開口說話,凌晨1時索食藕粉、蛋糕,脫險。后以大劑當歸補血湯加紅參、山萸肉、龍眼肉、腎四味、龜鹿二膠連服7劑,始能起床,服增減培元固本散40日始康復。本方增減治婦女大出血21例,其中,晚期宮頸癌2例,子宮內膜異位3例,更年期功能性出血11例,原因不明暴崩5例,全數在8小時內脫險。除1例宮頸癌死亡外,全數救活,所有病例,服增減培元固本散30日左右,皆獲根治。
10.上列各癥,若兼見腰困如折,為腎虛精怯,根基不固,緩解之后必多波折。宜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鹽補骨脂、仙靈脾)各15~30克,胡桃6枚打,以溫養肝腎。虛餒過甚者,酌加小量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粉、胎盤粉、龜鹿二膠,以補先天,病情穩定后,服培元固本散1~2個月,以培補先天,修復受損臟器,重建人體免疫力,以求根治。
11.一切沉寒痼冷諸癥危重階段,尤以風心病心衰階段多見。病人常覺有冷氣從臍下沿腹正中線向上攻沖奔迫,陣陣發作,沖至咽喉大汗淋漓,人即昏厥,類似《金匱》描述之"奔豚氣"。乃陰陽不相維系,陽從上脫危癥之一。急投本方平劑加煅紫石英30克,油桂粉、沉香粉各3克沖,直入肝腎,破沉寒痼冷,安鎮沖脈,下咽立效。
四、結語
破格救心湯的創制,繼承發揚了古圣先賢四逆湯類方救治心衰的成功經驗,并師法近代中西醫結合的先驅張錫純先生救治各類心衰休克的學術經驗,大膽突破,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經40年反復臨床驗證,本方較之古代及現代同類方劑,更全面,更有效,更能顧及整體,糾正全身衰竭狀態。在救治各類各型心衰垂危急癥方面,不僅可以泛應曲當,救生死予頃刻,而且突破了古代醫籍所載五臟絕癥、絕脈等必死之癥的禁區及現代醫院放棄治療的垂死病人。一經投用本方,多數可以起死回生。唯中藥湯劑,煎煮費時,搶救急癥,難免緩不濟急,貽誤病機。若能通過大量臨床實驗研究,篩選主藥,改變劑型,靜脈給藥,則必將在此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使古老的中華醫學在二十一世紀走向世界,為全人類的生命健康建功立業。
(篇幅所限,完整文檔請登錄下載全文)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PDF文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