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碼分享

      《金匱要略方論》原文閱讀下載

      0小百 分享 時間:

      金匱要略方論

      漢 張仲景


        卷上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臟準此。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復舟。若五臟元貞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 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凡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之,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貞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問曰:病患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園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師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師曰:病患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師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卷上


        痙濕病脈證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痙病有灸瘡,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復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患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麻黃(三兩,去節) 桂技(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 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防己黃 湯方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 (一兩一分,去蘆)


        上 麻豆大,每抄五錢七,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附子湯方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太陽中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者, 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人參湯方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瓜蒂(二七個)


        上 ,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

      (全文可登錄下載)

      《金匱要略方論》原文閱讀下載

      金匱要略方論原文txt版本,漢代張仲景著,可登錄下載全文閱讀。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通用格式
      投訴建議
      0